小净距隧道洞口古滑坡处治的方案探讨.docVIP

小净距隧道洞口古滑坡处治的方案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净距隧道洞口古滑坡处治的方案探讨

小净距隧道洞口古滑坡处治方案探讨 张昌勇 郁其才 (中铁隆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介绍了小净距隧道洞口古滑坡处治过程和方法,详细介绍了施工的各个步骤和相关的参数,该方法对同类型的边坡处治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滑坡处治 竖梁 抗滑桩 锚索 工程概况 1.1隧道概况与基本地质情况 董家山隧道是国道317(213)线的共用段成都~汶川第一座隧道,全长2×4095m,是都汶高速公路最长的隧道。出口洞口段位于古滑坡体内,岩体破碎,左右洞之间中岩柱最小厚度仅3.73米。属于典型的双线、双洞、小净距隧道。该隧道的岩质较差,围岩以灰色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少量炭质泥岩及薄煤层(小于0.5m),并与黄灰色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组成。软质岩约占2/3,硬质岩约占1/3。泥质岩及炭质泥岩失水后易崩解,遇水易软化,裂隙发育,易破碎。围岩多呈块碎状镶嵌结构,稳定性较差。层中赋存瓦斯等有害气体。隧道围岩以Ⅲ类为主。 1.2 古滑坡体概况 隧道出口段位于下白果坪滑坡地带,隧道轴线与滑坡主轴基本一致,所处路段LK17+378~+520,纵长142m,宽160m,面积约2.1万平方米,厚8~18m,体积27.3万立方米,属中型堆积古滑坡。滑坡体上地表多为耕地果林。滑坡地面宏观上比较明显,总体呈圈椅状,滑坡后缘形成一圆弧形斜坡,坡角30~35°,滑坡两侧有鼻状山脊,滑坡中部为一平坦的平台,并略向山内倾斜。滑坡前缘为一坡角30°的斜坡,其上植被茂密,前缘以外为一坡角40~50°砂岩基岩陡坡。滑体主要为块、碎石土组成,堆积杂乱,浅部夹一层1~2米厚的粉质粘土。通过钻孔揭露,滑带土为0.2~1.5m低液限粘土,1~2层,并形成明显的隔水层,使滑体含水层略具承压力。滑体及崩坡积层之下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第八、九层,第八层岩性为黄灰色、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胶结疏松,含较多煤包体、煤屑,分布于滑床中、前部及前缘外围,第九层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炭质泥岩,煤线与黄灰色粉~细砂岩互层,岩层走向NE55~65°,倾向SE,倾角35~45°,向山内倾斜,岩体以块碎状镶嵌结构为主,浅埋,强风化段为Ⅱ类围岩。通过勘测地表未发现新的裂缝和变形迹象,表明古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滑坡体中前部堆积较厚,滑面平缓,有反压阻滑作用,由于双洞连拱洞口开挖(开挖后高度达12~16m,宽度达20余米),加之前部深路堑及岷江大桥桥台施工,开挖后滑体前部原有反压阻滑物质已大部分挖除,经分析计算,开挖后将会影响和破坏滑体的稳定状态,引起滑坡后部及两侧局部复活滑移。 图2 隧道出口段古滑坡地形图及纵剖面图 古滑坡初期处治方案 根据滑坡位置的地质特征确定了初期处治的指导思想:采用清方减载、挡墙、拱形骨架、挂三维土工网填土植草、植灌木、喷播有机基材植草、截(排)水设施、纵向渗沟综合防护。(图3) 2.1 边坡治理 采用1:0.75~1:1.25的坡比对边坡进行清方减载,每级坡高10米,其中第一、第二级坡面采用拱形骨架挂三维土工网填土植草、植灌木防护,其上坡面采用挂三维土工网植草、植灌木(1:1.00~1:1.25坡面)及喷播有机基材植草(1:0.75坡面)防护;每及坡面间设2~3米宽的平台,采用M7.5浆砌片石封闭,并设M7.5浆砌片石拦水坎,从中间向两侧以横坡2%降低; 在坡口5米以外设置坡顶截水沟,各平台拦水坎内的水均汇集到截水沟并与相邻合同段边坡截水沟顺接。 2.2隧道出口洞口处治 边沟采用矩形边沟(左则用盖板封闭)同时为了洞外水不致排入洞内,洞口边沟沟深0.60米,向汶川方向以纵坡0.3%加深边沟,在边沟下部设置纵向渗沟,渗沟深可调整,以满足沟底向汶川方向纵坡不小于1%; 在右侧第一级平台内侧设挡墙,墙高2米,其上边坡采用1:1.50清方,每级坡高10米,坡面采用挂三维土工网植草、植灌木防护; 由于地基土潮湿,设计在路面地面以下的路床换填0.8米砂砾石。 2.3隧道出口左侧路堑边坡变电所周围的边坡治理: 距左线中线左侧5.7m以外设横向宽30m的变电所平台。在坡脚处设片石砼挡墙,墙高2~5m。 古滑坡最终处治方案 3.1 变更处治方案的原因 滑坡处治自2004年1月施工以来,由于边坡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详勘报告有出入,仰坡段第六级平台以上基岩面深度加大,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纵12断面至右侧高压铁塔之间局部地段第四系堆积层和滑坡堆积体的厚度比原设计增大较多。左侧边坡及仰坡上部土层出现裂缝,表层覆盖层局部坍滑。当针对右侧滑坡,隧道洞门以上仰坡,以及隧道出口左侧边坡在施工开挖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工程地质情况和问题,分步进行了多次设计变更,并于2004年6月形成变更汇总文件,在汇总文件中,洞顶仰坡按1:1~1:1.50坡比清除覆盖层,坡面采用竖梁锚杆加固,左侧坡脚设抗滑桩,至2004年7月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