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 句 变 文 陕西师大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排 句 变 文 陕西师大稿-

排 句 变 文 说 ——训诂方法补说 郭芹纳 [摘 要] 排句变文是古人的行文之例,唯其凐昧少闻,故详列书证以 为钩沉。学者们利用排句变文训释词义,自来即有先例,故当视为训 诂之方法。不明此例,则可能误解词义。如误释“择”为“区别”,误 释“景”为“阴影”。若据排句变文之例,则其义自见。 [关键词] 排句变文;择;景。 [中图分类号]H0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283(2006)05-0115-04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有“两句似异而实同例”。其文曰:“古人之文,有两句并列而实一意者,若各为之说,转失其义矣。”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变文以成辞”。观其所举数例,多为偶句,三句以上的排比句式仅有一例,因而为之补说。 古人之文,有数句并列且用字似异而实同之例,我们称之为“排句变文”。先看俞樾所举一例: 《尚书·舜典篇》:“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枚传曰:“殛、窜、放、流,皆诛也。异其文,述作之体。”马叙伦《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广引博证,说明此四字均为“逐去”“流放”之义。又《汉书·刘向传》:“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师古注即引上举《舜典篇》中的文句。《舜典篇》用“流、放、窜、殛”,刘向以“四放”概括,亦可证四者义同。类似这样的句子,就是我们所说的“排句变文”。《枚传》所说的“异其文,述作之体。”实则就是指出,这种“异其文”的手法,是古人为文的一种修辞惯例,是一种行文的规律,亦即俞樾所谓的“古人属词之法”。唯其凐昧少闻,今特详列例证以为钩沉。请看下列例句: 1、《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郑注:“赞,犹出也。遂,犹进也。”孔疏:“赞是赞佐之义,故云‘出’。杰俊或未仕沉滞者,故云‘出’。贤良或职卑位下,故云‘遂’。”实际上,“赞”“遂”皆有“举荐”“推荐”义。《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颜师古注:“赞,进也。”俞樾于《群经平议·礼记二》中亦云此“赞”,“当训为进。” “进”即“进荐”“举荐”。“自赞”,即自我推荐也。“遂”亦有“举荐”义。《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孔传:“忠则显之,良则进之。”径以“进”释“遂”。《吕氏春秋·简选》:“(商汤)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所谓“遂良”“遂其贤良”,皆为举荐贤良之义。又《梁书·王僧辩传》:“赞俊遂贤,称于秦典。”亦以“赞”“遂”对举。凡此皆可证明此句为排句变文,“赞”“遂”“举”三者,盖“变文以成辞耳。” 2、《史记·律书》:“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今按:废,废弃也。《尔雅·释诂下》:“废、税、赦,舍也。”邢疏:“皆舍置也。”《经典释文》:“舍音捨。”又《字汇》:“废,放也。”由此可引申出“废弃”“弃置”之义。《论语·微子》:“身中清,废中权。”马曰:“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即以“废弃”释“废”。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注引马云:“废,弃也。”“捐”亦有“弃置”义。《说文》:“捐,弃也。”《孙子·军争》:“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曹操注:“置辎重,则恐捐弃也。”,即以“捐弃”释“捐”。“偃”亦可与“废”、“捐”义同。《庄子·徐无鬼》:“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偃,息也。”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张铣注:“偃,息也。” 《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杨倞注:“定,息也。偃,仆也。皆不用之义。”所谓“不用”,也就是“弃置”。《汉书·刑法志》云:“鞭扑不可弛于家,刑法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此与《史记》之旨相同,唯用字有异。师古曰:“弛,放也。”所谓“放”,就是“放弃”“弃置”的意思。此解可由师古之注证明。《哀帝纪》:“郑声淫乱乐,圣王所放,其罢乐府。”师古曰:“放,弃也。”《小尔雅·广言》亦曰:“放,弃也。”可见,“弛”在此应是“弃置”之义。句中“废”为“废弃”“弃置”义,无须赘说。故曰:“废、捐、偃”三字与“弛、废、偃”三字,亦皆“变文以成辞而无异义也”。 3、《汉书·枚乘传》:“今欲极天之命,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师古曰:“敝者,尽也。究,竟也。”“敝”有“尽”义,各大词书已专为之列出义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王冰注:“敝,尽也。”又《淮南子·原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高诱注:“敝,尽。”师古注枚乘传曰:“究,竟也。”是“究”亦有“终”、“尽”之义。《尔雅·释言》:“究,穷也。”引申之,可有“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