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巴裔的的研究的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印巴裔的的研究的报告

1研究题目及目的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于2006年的统计报告,香港共有342198名少数族裔人士居住在香港,约占总人口的5.0%。在这些少数族裔中,南亚族裔占据最大的百分比数。(香港融乐会,2003)在香港本地华人眼中,无论他们是印度,巴基斯坦,印尼还是菲律宾人,他们都是被统称为南亚人的“外人”。事实上,他们有些已经在香港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有的就出生在香港。在香港的长时间居住本应该让他们顺利地适应异地生活并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却大都被排斥在香港社会之外,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学习都受到了比香港本地华人更多的限制。 虽然,他们都由于南亚人的身份面临许多困难,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无论是文化历史背景还是经济社会背景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处境是不尽相同的。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以南亚族裔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很少有细分至国籍的研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南亚族裔当中印度籍人士的研究来探讨他们在香港社会中由于身份而引起的问题。 2背景资料 2.1居港巴基斯坦籍人士之歷史背景 巴基斯坦人聚居香港之歷史,始於十八世紀,遠早於1947年印巴分裂。因此,本港當下之「巴基斯坦裔」族群實際上應該算是印度人。香港政府把他們歸類為巴基斯坦裔人,是因為他們的家鄉位於兩國分裂後,巴基斯坦之境內。由於印巴兩國是因宗教理由而分裂的,「巴基斯坦人」幾乎清一色都是伊斯蘭教徒。 十八世紀時,中印兩國貿易頻繁。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多於現今之巴基斯坦招募水手。香港逐漸成為一重要之港口,不少巴基斯坦水手和護衛便順理成章隨著英國艦隊來港,定居下來,直至現在 (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 1987)。 香港的「巴基斯坦裔人士」與「印度裔人士」於財富上的差距非常大。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之《2006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整體巴基斯坦裔人士和印度裔人士之每月收入中位數分別為9000元和15000元,相差1.67倍。若單看族內男性之收入數字(巴基斯坦裔: 9000元;印度裔: 19500元),相差更達2.17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2006,頁89-91,表6.5)。考慮到巴基斯坦婦女受伊斯蘭教教義影響,較少從事受薪工作(巴基斯坦裔之女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僅為16.7%,明顯較印度裔女性之47.2%為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2006,頁71,表6.1)。對比兩族男性人口之收入數字,或可較準確地反映兩族經濟情況之差距。由於香港關於少數族裔的研究一向相當匱乏(古學斌、陳錦華、陳慧玲、李偉儀 2003),我們不能確定居港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收入為何會出現如斯大的結構性差距。可是透過對比兩族居港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初步推測到箇中原因: 初期來港之印度人有不少是帶著資金來港的商人,而巴基斯坦人則是手空空無一物之水手和護衛。印度商人來港後落地生根,繼續在港透過營商累積財富。兩族收入出現差距,也是不難想像得到的。這個想法,有待日後的專項研究予以驗證。篇幅及資源所限,在本研究中暫且按下不論。 2.2居港印度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第一批印度人随英国人一起到达香港。他们主要在英国人的军队和警察队伍中工作,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从事商业活动。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试图从鸦片贸易中脱身,这给印度的公司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直到现在印度的帕西人和穆斯林在香港商业领域占据了约四分之一的份额。印度籍中的帕西人具有良好的商业精神和英文水平,所以在殖民时期,他们与英国殖民者相处融洽,获得了成为印度和香港之间贸易尤其是鸦片贸易纽带的机会。(Barbara-Sue White)由于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部分印度人在香港社会中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为以此回报社会。 然而并不是所有印度籍人士都富有且社会地位高尚。仍有部分印度人从事保安,餐饮,地盘工人等工作。贫富差距较大也成为香港的印度籍人士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一代印度籍人士大多家庭观念颇重,他们在港定居后帮助家族中的亲戚来到香港,由此他们形成了稳定而又独立的社会圈子。 定居在香港的印度人大都因为父辈创下基业需要继承或者因为祖籍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以及喜爱香港国际化的生活环境而不愿离去。现在居港的印度籍人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二,三代出生在香港的印度裔人士,另一种则是近期移民香港的新移民。 第二,三代印度裔人士在商业领域比较活跃,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香港最大的印度集团“哈里莱拉集团”,其社长哈里莱拉就是第二代的印度籍人士。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局2006年人口中期统计报告指出,印度籍人士的平均月收入为2万港币,超过香港人均月收入。其中有三成以上的印度籍人士月收入超过3万。由此可见,印度籍人士的收入水平较高,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对比同为南亚族群的巴基斯坦籍在港人士,巴基斯坦人的月收入9000港币,印度人明显处于优越地位。 同时,印度裔人对香港商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