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见传染病防治指南
风疹 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风疹显性和隐性感染对怀孕早期胎儿都有危害,重点预防孕妇特别是怀孕头3个月内感染。 2.免疫接种。选用减毒风疹活疫苗,有效免疫持续时间5-8年,疫苗需冷藏运输和储存,免疫抑制者和孕妇为疫苗禁忌证。 流行期措施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重点措施是应急接种,重点人群为学龄儿童、青春前期妇女、医务人员和入伍新兵。针对传播途径主要是保持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空气消毒。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麻疹的潜伏期为7-18天,通常为14天。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主要临床表现 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7天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7天,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麻疹 预防措施 麻疹传播途径较难控制,大多数易感者在患者隔离前已受到感染,对患者的隔离只能起到一般的作用。重点放在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 免疫接种 (1)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可以在短期内预防麻疹,接触者早期注射可防止发病,稍晚只能减轻发病。已接触麻疹病毒6天后注射无效。(2)自动免疫:麻疹免疫策略在我国定为8个月初种,7岁复种。免疫抑制者和孕妇为疫苗禁忌证。 流行期措施 针对传播途径主要是保持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空气消毒,重点措施是及早给予一定年龄范围易感者的应急接种,阻断流行。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天,通常为18天。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流行性腮腺炎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自动免疫。用腺腮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 4.药物预防。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猩 红 热Scarlet fever 概述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 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 链球菌感染后的不同表现:咽峡炎、丹毒、猩红热(对红疹毒素不具有免疫力者发生皮疹) 病原学 病原体: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形态:革兰染色阳性(G+)。有荚膜,无运动力、芽胞或鞭毛 培养:在含血的培养基上易生长,产生完全溶血( β型溶血) 分型:根据菌体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C)分19个组,A组根据表面抗原M分为80个血清型 抵抗力:对热及干燥抵抗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病原学 毒力: M蛋白—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具有免疫毒性作用 M蛋白和细菌荚膜—抗吞噬 脂壁酸(LTA)—亲和力、粘附于人的上皮细胞 红疹毒素和酶类 红疹毒素可导致发热、皮疹,抑制吞噬系统功能,影响T细胞功能及触发Schwartznan反应 链激酶、道激酶—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 溶血素O及S—对白细胞和血小板有毒性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 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经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抗菌免疫: 有型特异性,型间无交叉免疫,可再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抗毒免疫: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猩红热可再患。 流行特点: 季节性—温带为冬春季节 好发年龄—5-15岁 临床表现轻症化:抗生素应用、变异、抵抗力 流感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著。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引起暴发。甲型流感可导致世界性流行,乙型流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