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秦汉时期灵渠与潇贺古道在岭南交通中作用
略论秦汉时期灵渠与潇贺古道在岭南交通中的作用——兼与韦浩明先生商榷 (黎文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贲小梅,河池金城江一中。) 【中文摘要】灵渠和潇贺古道在汉代都是当时由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水道,两者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相较而言,灵渠更多地承载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货物运输,而潇贺古道则因陆路最为靠近苍梧而发挥了自己的军事交通优势。 【关键词】汉代 灵渠 潇贺古道 交通 Abstract:The old Xiaohe road and Ling canal were both important in ?Han dynasty period which were the waterways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into Lingnan area.?Both of them in different period played different roles.?Compared to carry the efficacious canal,?Ling canal took on the goods transportation of ?“Marine silk road”,?and old Xiaohe road was in charge of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its land near Cangwu . Key words: Han dynasty Ling canal Xiaohe road ?transportation 现代的广西,在汉代时属岭南的一部分,因“限以高山,人迹所絶,车道不通”〔1〕,仅能通过两条水路与中原联系,一条是由湘水经灵渠,入漓江到苍梧,也就是湘桂走廊线;另一条则是由潇水经新道进入贺江,最后同样到达苍梧,此即潇贺古道。关于湘桂走廊,学者论述颇多,多数学者认为:自秦凿通灵渠后,大大改善了中原与岭南的交通,湘桂走廊也就成为秦汉之际中原沟通岭南的主要交通道路。相比之下,潇贺古道则鲜为学者所提及,韦浩明先生大作《秦汉时期的“潇贺古道”——潇贺古道系列研究》当是其中用力至深者。在文中,韦浩明先生探讨了潇贺古道的形成过程及其线路走向,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文献、考古资料对古道的航运价值及军事地位作了评价,他认为“‘潇贺古道’是在中原势力向岭南地区扩张的过程中修筑的”,“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潇贺古道’是岭南与中原沟通的最主要交通线。汉王朝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出口货物大多从此通过。”〔2〕 应该说,韦浩明先生的《潇贺古道”——潇贺古道系列研究之一》一文(为方便论述,以下简称韦文)对于潇贺古道的军事地位的论述是比较恰当的。汉武帝平南越,设置苍梧郡,郡治就在苍梧。苍梧“居百粤五岭之市,连九疑七泽之胜。北接湖湘而为唇齿之邦,下通番禹而有咽喉之势。唇齿湖湘,襟喉五羊,南控容邕,西顾桂柳,东应广肇,于以坐制诸蛮。”〔3〕是当时整个岭南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原入岭南的一大中转站,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汉武帝才将苍梧由桂林郡中分出,单独设置了苍梧郡,还在苍梧周边安置了近十个卫星县城进行拱卫。但是,韦文对于潇贺古道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价,笔者却不敢苟同。前已述及,汉代中原进入广西可藉助两条水道,也就是灵渠和潇贺古道。韦文认为“从西汉至唐初,‘潇贺古道’应该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灵渠的工程是因“用兵所急,其设计、修筑工艺都不可能十分科学,因此在经历秦汉之际的战乱后必然已废弃甚至是破坏了。” 其二,汉代并无灵渠重修的记载,也就是说,灵渠自秦汉之际废弃后并没有再被修复使用,由此可知汉代的灵渠是不通的。 其三,潇贺古道有良好的运输条件,在灵渠不通的情况下,陆路行程又较漓江近。 初看起来,韦文言之凿凿,似为可信,然我们稍加分析便可知这些说法并非完全合理。本文在以下部分进行较详细分析。 一、关于灵渠的修凿问题 《淮南子?人间训》曾载:“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高诱注:“监禄,秦将。凿通湘水、漓水之渠。”〔4〕这说明秦开凿灵渠的一个重要目的乃在于转运粮草。韦氏据此认为灵渠的修凿“乃用兵所急,其设计、修筑工艺都不可能十分科学”,这种说法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首先,秦攻岭南约在公元前221年至前214年间,其间共有七年的时间。若我们减去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的时间,仍然有4年时间。在这4年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花在了修建灵渠的工程上。又史禄是“以卒凿渠而通粮道”的,按当时五路共五十万大军,则史禄可用之卒当在10万左右。湘漓之间的直线距离仅2.5公里,修通全程运河也不过34公里,却动用了近十万人,花去好几年时间修凿,足可证其工程絶不会因工急而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