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第2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教学目的:
①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②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③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已的见解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宁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2、揭示目标:
①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②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③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注音释义
①嗜(shì)学:喜爱学习。②俟(sì):等待③屣(xǐ):鞋子。④衾(qīn):被子。⑤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文中指香气。⑥裘葛(gé)之遗(wèi):裘(冬衣),葛(夏衣),遗(送)。
2、积累下列词语:
词性活用
①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②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③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④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代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背景资料: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感知内容:
①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内容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
第2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读1-2自然段
(1)掌握重点词句
①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②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①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②从师之劳。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③奔走之苦。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④生活之艰。
比较点
我
同舍生
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