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5.有的人].docVIP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5.有的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5.有的人]

二十五 有的人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有的人》作于1949年10月下旬。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那一天,诗人臧克家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过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第一节将两种人的不同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第五—七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在重重对比衬托中,鲁迅的崇高形象更加鲜明。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臧(zāng) 俯下身子(fǔ) 摔垮(kuǎ) 不朽(xiǔ)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不朽:永不磨灭。 情愿:心里愿意,宁愿。 四、文学常识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的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代表《烙印》《罪恶的手》。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五、名篇名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剖析: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剖析: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地讽刺。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剖析: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二、重点语段 “有的人活着”至“他还活着”。 剖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的第一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他们虽然活着,但是如行尸走肉,其生命的价值已经没有了。而甘愿俯身为人民做牛马的人,即使生命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思想、精神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这首诗虽然是以纪念和歌颂鲁迅为基点,但在这里作者没有囿于鲁迅一个人,而是以“有的人”为泛指,歌颂与鲁迅具有同样品质的人。 审美鉴赏 《有的人》赏析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一开头便警句叠出,立刻把读者的心抓住:何以有人活着是死了,有人死了却活着?本来,死生乃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形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自然界限变作了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犹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中却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至于孰为生孰为死,诗中没有作正面回答,但通过对两种人的形象描述,读者自能得出结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全然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压迫人民者速朽。 从结构上说,把造成诗意高潮的最精彩的诗句置于前面,对作者来说是危险的,因为要在后面相对平缓的低潮中不减弱诗对读者的吸引力,具有很大的难度。诗人凭借自己的文字功夫和表现技巧,作了一次这样的冒险,基本上得到了成功。他大胆借鉴古诗用典的手法,在诗中用了一连串能引发读者联想的典型细节和比喻。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著。“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善用比喻,能以少总多,使读者不产生疲劳;巧用典故,造成古今事象的叠加,扩大意象的内涵,易于调动读者对诗境的主动介入,保持阅读的兴奋状态。 1 1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