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环境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态、作用变异.docVIP

当代中国环境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态、作用变异.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环境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态、作用变异.doc

201307上旬农业部农研中心《纪念农村改革5周年座谈会》征文 当代中国环境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态、作用变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董志凯 提要: 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具有五个特点:土地占有关系频繁变化;交换半径决定了“日中为市”;村落决定于耕作半径;代际构成包括祖孙父子三代;顺应天时,不过度消耗。中国近代历史上小农经济之顽强有突出体现,越是艰难越是顽强。现代环境下小农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均随条件变化升华:生产能力改变着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信息化改变着“小农”家庭与市场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金融发展加速传统小农经济的转化,降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这导致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营主体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至今近90%的耕地和80%的粮食产量仍是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因此,从家庭经营的角度看,小农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也不应忽视。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农村价值、小农经济形态与农户家庭经营的作用。 作者简介: 董志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无论古往今来,“三农”都事关国家粮食、生态、土地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农”是所有重要国家资源的基础,是国家经济战略的底盘。2013年1月23日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即第43届达沃斯论坛上,粮食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生产用地需求的增加,如何找到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成为紧迫问题。而小农群体大多在正式商业渠道以外自主经营,生产满足自身需求的粮食并出售少量盈余以获得额外收入。小规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摆脱贫困以及保障粮食充足供给的新路径。因此这次会议重新强调:“小农经济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不可忽视”。然而,当代生产力暨效率(包括交换、市场、货币、金融、交通)的深刻变化带来小农经济自身的巨大变异,今天的小农与历史上传统意义的小农名称虽然相同,形态和作用已大不一样了。 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小生产,其特点是狭小细碎。我国公元前4世纪中叶孟子的学说(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等)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个体小农的经济问题。孟子所说的个体小农经济是这样的:一个五口或八口的农家,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宅周围种些桑树饲蚕;还养有5只母鸡,2头母猪。这样的小农经济具有五个特点: 土地占有关系(权利)频繁变化 在孟子的仁政保民方案中,土地占有问题是最根本的。他对齐宣王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在《尽心章句上》中,孟子说文王善养老者。具体做法是:“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从引文可知,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孟子为之提出的救治之方,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是如何为民制产,使耕者有其恒产。这是仁政的首要内容。假若每家农夫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那样一块土地,而又免遭受横征暴敛的虐政,王道就不是空论了。 南宋杰出词人辛弃疾于12世纪90年代宋光宗年间曾作词曰:“千年田换八百主,十年田地转三家”。这在我国古代直至解放前广泛流传。它说明了长时期来,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在中国是多么频繁。我国古代与别国古代一样,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土地所有权由公有逐渐转变为私有,由不运动的逐渐转变为运动的,由运动很慢的逐渐转变为运动很快的,在农民、地主、商人、贵族、官僚……之间不停地转换。 2.交换半径决定了“日中为市” 古文献中有关农村集市的最早记载为《易·系辞下传》,其中提到“日中为市”。那是约定俗成,自然形成的。其所以要在“日中”,是小生产局限使然。小生产,不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其特点都是狭小细碎。这样一个小农,可以交换的产品无非是少量的粮食、布帛、鸡猪和肉蛋,而且只能零碎地拿到市上去“为买而卖”。买卖很细碎,只能就近交易,当天来回。当天不能返回,就得投宿旅店,买饭充饥,那售卖所得也许还不够宿食之费。而且在乡间,不会处处有宿店饭馆,不回家就只能露宿荒郊。因此,即使披星戴月,也非回家不可。这就限定了他们到集市最远行程只能是半日程。早去晚归:上半天,去到集市;交易而退,下半天回家。所以“日中”是市上交易最盛的时刻。过了这个时刻,市上便虚无人了。“这种情况,不唯古代为然,就是近代现代也是同样”。 假若以集市为圆心,以半日日程的行进时间为半径,画一个圆。在这个圆以内的农民就是能到这个集市上来交易的人。在这个圆以外的农民,则只能去赶另一个集市了。这个半径可以名之曰“将近半径”还有另一种交换半径。那就是以农民的居地为圆心,从这个圆心辐射出去的半日行程。以这个半径所作的圆,便是这户农民交换的范围。凡在这圆中的集市他都能去。这两种半径实际是一种,因为

文档评论(0)

wendang_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