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节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ppt
第十一章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1.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2. DNA染色体水平的调控
3. 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4. 翻译水平的调节因素及其调节;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是当前分子生物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人们已经能够利用许多过去不曾具备的先进仪器设备等手段来研究许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重大问题,使我们能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许多复杂的基因表达过程。;11.1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①与原核基因的调控一样,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也有转录水平调控和转录后的调控,并且也以转录水平调控为最重要;
②在真核结构基因的上游和下游(甚至内部)也存在着许多特异的调控成分,并依靠特异蛋白因子与这些调控成分的结合与否调控基因的转录。;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在基因表达调控上的区别是由两者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 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至少有4个方面与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不同:;①原核细胞的染色质是裸露的DNA,而真核细胞染色质则是由DNA与组蛋白紧密结合形成的核小体。
在原核细胞中染色质结构对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而在真核细胞中这种作用十分明显;
;③原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通常是相互偶联的,即在转录尚未完成之前翻译便已开始。
真核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在时空上是分开的,从而使真核基因的表达有多种调控机制,其中许多机制是原核细胞所没有的;
;④真核生物大都为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分化后,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基因表达的情况也就不一样,某些基因仅特异地在某种细胞中表达,称为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表达,因而具有调控这种特异性表达的机制。
;11.2 DNA染色体水平的调控; 基因组DNA中基因之间存在许多重复序列、基因内部有大量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真核生物的DNA常与蛋白质(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结合形成十分复杂的染色质结构、染色质构象的变化、染色质中蛋白质的变化以及染色质对DNA酶敏感程度的不同等,都直接影响着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
;; 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在DNA和染色体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染色质的结构、DNA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拷贝数的变???、基因重组、基因扩增、基因丢失、基因重排、DNA修饰等。;11.2.1 染色质的结构; 但这种作用可以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来调节。
染色质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可以暴露顺式作用元件及其邻近区域,使转录因子结合并起始转录。;
;;; 细胞内的染色质分为活性的和非活性的染色质,绝大多数细胞在特定阶段只有不到10%的基因具有转录活性,多数基因处于非活性状态。
活性染色质区域结构疏松,便于结合转录因子并有利于RNA聚合酶沿模板的滑动。在转录起始区及某些特殊区域,核小体构象的变化更为明显。; DNase I、II和微球菌核酸酶等非特异性内切酶可用于检测核小体构象的变化。染色质能被DNaseI降解为酸溶性小片段,但由于核小体结构的保护,其对酶的攻击仍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敏感区仅相当于染色质全长的1/10。; 当用极低浓度的DNase I处理染色质时,切割首先发生在少数特异性位点,其敏感性超出其他区域100倍以上,称为超敏感位点(hypersemitiveske)。
; DNaseI超敏感位点(100~200bp)的存在是活性染色质的重要特征,具有组织特异性,并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每个活跃表达的基因都有一个或几个超敏感位点。大部分位于5′端启动子区域,少数位于转录单位下游,为RNA聚合酶、转录因子或其他调节蛋白提供结合位点。; 在启动子区域,核小体的存在能抑制转录起始,以至于组蛋白长期被认为是一个转录抑制因子。
由于结合了组蛋白,真核细胞的染色质从整体上被限制在非活性状态,只有解除了对转录模板的抑制它才能得到表达。染色质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是决定RNA聚合酶能否行使功能的关键。
; 原核基因:细菌细胞中仅需要改变激活蛋白和抑制蛋白的比例,便能随时调节基因的转录状态。
真核生物:以往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侧重于对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染色质和核小体构型的改变在转录调节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 占先模型(pre-emptive model)可以解释转录时染色质结构的变化。该模型认为基因能否转录取决于特定位置上组蛋白和转录因子之间的不可逆竞争性结合。;; 要阻止核小体形成,则必须保持转录因子同DNA的持续结合。尽管该模型揭示了转录因子结合对核小体结构的影响,但这种简单的占先原则并不能很好的反映体内的实际情况。; 动态模型(dynamic model)则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不断被新的实验结果所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