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古诗教案-饮酒.陶渊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饮酒.陶渊明

古诗教案 饮酒 作者:陶渊明??查看该作者简介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本诗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 《饮酒》教案 [ 作者:上海市八中学 周婷莉????点击数:2789????更新时间:2007-9-3 ] 2006、11、16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感受诗中菊花和飞鸟等典型意象,体会作置身田园生活中的悠然闲适之情。 2.? 结合东晋的时代背景以及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了解诗人的内心矛盾与冲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3.? 结合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从诗歌艺术成就以及人格高洁层面全面感受陶渊明的伟大。 教学重点: 1.? 诗中典型意象的把握。 2.? 理解陶渊明内心的思想矛盾与冲突。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 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 2.? 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3.? 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自由诵读,再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三.结合朗读的感受,思考: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悠然闲适之情? (通过感受典型意象、炼字等方法来理解整首诗歌。) 1.? 心:远离官场的喧嚣和名利的羁绊。 2.? 象:菊花、飞鸟等物象,正是诗人高洁脱俗的人格的自然化。 3.? 整体把握: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全然陶醉在朴素美好的田园生活之中的闲适之情。 4.?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 四.结合《饮酒》二十首的序文,以及诗歌的背景,分析诗人饮酒的原因。并思考,序中的“寡欢”是否与本诗所体现的悠然闲适之情相矛盾。 1.? 寡欢:仕与隐的矛盾与冲突。 2.? 悠然:在纯净美好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趣,得以忘忧。 五.总结:如果从陶渊明的志意方面来看,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然而如果从陶渊明的性情方面而言??,则归隐田园才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是违背诗人本性。所以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东晋,保全自己内心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鲁迅曾经说过:“陶潜正因为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拓展:结合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阅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等诗歌,了解陶渊明诗歌中“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全面感受陶诗平淡而又淳厚的诗风。 《饮酒》教后感 上这堂课以前,我原本打算从田园诗派入手,追根溯源,从而去考察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因此也查阅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如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章培恒的《中国文学史》,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以及有关魏晋文学和历史背景的一些文章、后人对陶渊明评价的文章等,从而对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影响积累了一些知识。同时,随着这种认识的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