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交通线路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交通线路分

* 4.1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影响-第二课时 探究1、比较城厢镇和楼塔镇周围公路密度大小,分析原因。 探究2、城厢镇公路走向有何特点?原因有哪些? 形态 平原 应注意的问题 走向 密度 大 受地形限制小,纵横交错 网格状 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 探究5:山区公路形态和布局一般有何特征?为什么? 探究6:山区修建公路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山区 小 多沿河谷分布或与等高线平行 “之”字形 避开陡坡,沿等高线修建 应注意的问题 形态 走向 密度 1、描述出台湾省铁路线的分布特点? 2、为什么台湾省的铁路的呈如此的走向? 实践运用1: 在右图中,从李庄到向阳庄,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其中相对合理的是 方案,为什么? 最为合理的是C线方案 因为C线为沿着等高线修建,坡度较小,地势较为平坦,工程量较小。 而A和B沿线穿越较多的等高线,地势起伏大,且工程量大。 实践运用2: 图5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 案例1思维拓展 规划高速公路 铁路 大城市 小城市 小城镇 河流 山脉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4年北干山地形交通图 2000年北干山地形交通图 育才路 通惠路 交通因素的演变 案例2 北干山 北干山 北干山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不断降低 比较北干山不同时期的地图,说明地形对交通影响力在_____?(增强/减弱) 英吉利海峡隧道 出口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浙江省嘉兴海盐,南至宁波慈溪,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世界第一桥”。 上海地铁 青藏铁路第一高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读公路选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公路的以下两处弯曲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处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 b处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 (2)从甲到丙的公路c为什么要到乙去绕一下? C 小试牛刀 50 100 150 50 100 150 50 100 150 不正确, 平原地区受地形 限制小,公路尽量直线连接两 个较大的居民点。 正确, 因为山区为降低 坡度,公路要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平原地区的公路应多连接居民点。 小结: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特点和走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呈网状分布,密度较大;山区多呈“之”字形分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形对对交通建设影响在不断缩小。 想一想: 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1、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 最小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得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 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三级阶梯地区 海拔较低,为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区也是我国各大平原所在地, 因而这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也最大;第二级阶梯地区海 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 区,交通线路密度明显比第三级阶梯地区低;第一级阶梯由广阔的 青藏高原所组成,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列的高寒 地区,因而为我国交通线路最为稀疏的地区。 萧山区的地形特点 *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