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前仰韶文化 裴李岗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前仰韶文化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1977年在新郑县裴李岗发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它不仅文化面貌独具风格,而且在中原地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年代在目前来说也是比较早的,也可以称为前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上的新收获,它的学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裴李岗文化的概况   裴李岗文化已经发掘的遗址有两处,一处是新郑县的裴李岗,另一处是密县的莪沟北岗,两处遗址均在洧水左岸,相距20多公里。裴李岗遗址的面积约2万平方米,莪沟遗址的面积约8万平方米。综合这两处遗址的发掘资料,对裴李岗文化有以下几点认识。   1.裴李岗文化的氏族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第一,文化层的堆积有的地方厚达1米以上,如果没有长期的定居生活,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第二,遗址中发现有房基、烧陶窑和许多储藏物品的窖穴,这些都是人们定居生活的一般特征。第三,墓地的发现以及墓地和其他遗迹还有打破关系,也是定居生活的一条证明。   2.裴李岗文化的氏族经济生活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这从发现的生产工具即可以看出一个大概。首先是用于砍伐的石斧,用于松土播种的石铲,用于收割禾穗的石镰,是发现最多的农业生产工具;其次是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这是加工粮食的工具。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发现,充分地证明了农业生产是氏族生活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氏族定居的物质基础。   3.狩猎、采集和家畜饲养是氏族经济生活的辅助。遗址中发现的少数的弹丸和骨簇是狩猎经济的反映;发现的栎子、枣核和核桃是采集经济的反映;发现的猪、羊骨骼和陶猪、陶羊,说明氏族内出现了家畜饲养。但是这几种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相比较,只能是氏族的一种副业,是生活的补助。   4.石器和陶器的制造,是氏族内主要的原始手工业生产。关于石器制造,人们不仅已经熟悉选料和制坯技术,而且在磨制技术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虽然有些石器还保留有一定的打制或琢制痕迹,但有些石器却磨制得非常精致。石器的种类不多,主要有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镰和琢制的石磨盘、磨棒等。另外,还发现有磨制石器或骨器的砺石。关于陶器的制造,是裴李岗文化一项十分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在莪沟发现的一处红烧土面遗迹,当是最原始的就地烧制陶器的基址;在裴李岗发现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烧陶器窑,虽然比较残破,但还可以看出已初具规模的简单结构。在这样的陶窑里烧制成的陶器,基本上呈红色或红褐色,灰色陶器是非常个别的。陶质有两种,一种是细泥红陶,一种是夹砂红陶。陶器胎质疏松,吸水性强,容易破碎。陶器纯属手制,大器物多用盘筑法,小器物用手捏制,耳、鼻、腿皆为器体制成后再进行粘接。陶器上的纹饰非常简单,主要有篦纹、压印纹、坑点纹、划纹和指甲纹等。陶器的品种主要有罐、壶、钵、碗、勺、鼎和三足钵等。 5.纺织和人们的装饰。这两方面出土的遗物不多,但是也可以看出一些迹象。遗址中出土有陶纺轮,是人们已经会纺线的证明,发现的骨匕可能与织布工具有关。装饰品发现有绿松石珠,还有人们用于发髻上的骨簪。   6.建筑术的出现。第一,人们会营建简单的烧陶器窑。第二,人们会挖掘储存物品的窖穴。第三,人们会营建半穴居的房屋。在莪沟发现6座房基,均属半地穴土坑。近圆形的房基5座,口径2.17米~2.2米,周壁直而光滑,在南壁或西南壁有伸出房外的斜坡或阶梯门道,迎门的室内有火塘,有的火塘用黄泥或草拌泥筑成灶圈,有的火塘呈箕形。有的房基周边分布有均匀的柱洞,门道两侧有两个大柱洞。有一座房子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长方形坑,南北长2.4米,东西残宽1.32米,室内地面用黄色土铺垫。   7.氏族的葬俗。裴李岗和莪沟共发现100座墓葬,反映了以下几种葬俗:第一,这时的氏族有了公共墓地。第二,墓圹均为长方土坑,无葬具,方向朝南或西南,虽然多数人骨架已腐朽,但是还可以观察出来他们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除一墓为二人合葬外,其余均为单人葬。第三,莪沟出现了9座挖有壁龛的墓,随葬品都放置在壁龛里。第四,盛行随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除9座墓无随葬品外,其余91座墓均有随葬品,最少的1件,最多的有26件,随葬品的放置似有一定规矩。随葬品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生产工具,一类是粮食加工工具,一类是生活用具。第五,随葬品的组合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纯陶器随葬,另一种是陶器与粮食加工工具相组合,最后一种是陶器与农业生产工具相结合。除裴李岗M1外,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在其余所有墓内是不同时随葬的。能够区分性别的在莪沟有M31、在裴李岗有M28,都是男性墓,他们的墓内只随葬陶器和农业生产工具,而没有粮食加工工具。从这些迹象看,男女分工已经反映到葬俗上来了。   8.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和分布。莪沟遗址的年代测定了三个数据,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5737年~前5916年。裴李岗遗址也测定了三个数据,其中最晚的一个数据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5879年,

文档评论(0)

大漠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