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学生辅导手册.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孤独症学生辅导手册

孤独症学生 辅导手册 目录 一、前言 2 二、自闭症学生的身心特质 11 三、患自闭症学生的身心需要 19 四、自闭症学生的辅导方法 21 五、结语 27 孤独症训练评估简表(领域一:粗大) 28 孤独症训练评估简表(领域二:精细) 29 孤独症训练评估简表(领域三:感知) 30 孤独症训练评估简表(领域四:认知) 31 孤独症训练评估简表(领域五:年龄) 32 孤独症训练评估简表(领域六:交流) 33 孤独症训练评估简表(领域七:自理) 34 一、前言 一、孤独症的诊断 儿童精神医学之父,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堪那(LeoKanner)于1943发表「情感接触的孤独障碍」一文,详述十一名(8男3女)儿童的行为特征。他们未满两岁即发病,而且具有下列五项行为特征:一、极端的孤独,缺乏和别人情感的接触;二、对环境事物有要求同一性(sameness)的强烈欲望;三、对某些物品有特殊的偏好,且以极好的精细动作操弄这些物品;四、没有语言,或者虽有语言但其语言似乎不是用来人际沟通;五、保留智能,呈沉思外貌,并具有良好的认知潜能,有语言者常表现极佳的背诵记忆力,而未具语言者则以良好的操作测验表现其潜能。这个症候群,堪那称之为「早发幼儿孤独症(EarlyInfantileAutism)」,简称「幼儿孤独症」。 堪那认为这些儿童生来即缺少与他人建立情感接触的能力,用「孤独」来描述这些儿童与人接触的情感淡漠现象,但是「孤独」原是Bleuler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考特征,因此1950-1970年代延续1930年代以来对怪异行为的儿童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慨念,在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ManualofMentalDisorders,简称DSM)第一版(DSM-I,1952)和第二版(DSM-II,1968),均将孤独症归类于儿童期精神分裂症(ChildhoodSchizophrenia)。我国卫生统计使用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andInjuries,简称ICD)ICD-9(WHO,1977)亦将孤独症归类为「源发于儿童期之精神病」,故全民健保亦将孤独症归类为慢性精神病之重大伤病优待范围。 1970年后的研究资料,澄清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是独立的两个诊断,孤独症与父母社经水准、人格特质、及儿童的养育都没有关系,及孤独症患者有器质性障碍,这些资料,使Rutter和Schopler于1978年同时呼吁孤独症的定义回归Kanner的慨念,但诊断准则及归类需要修正,这项呼吁导致DSM-III(1980)把幼儿孤独症自源发于儿童期之精神病类改为广泛发展障碍症(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s,简称PDD)类,以揭示孤独症是一发展性障碍,而非精神病。由于孤独症候群的表现方式随着成长而有改变,且缺陷长期持续不只是出现在婴幼儿期,因此,DSM-III-R(1987)和DSM-IV(1994)改称孤独症(AutisticDisorder)。ICD-10(WHO,1992)将幼儿孤独症改称儿童期孤独症(ChildhoodAutism),亦将其归类于PDD。ICD-10与DSM-IV诊断孤独症的要件雷同,显示目前国际上对孤独症的诊断已形成共识。不过,孤独症和其它精神疾病的共病现象(comorbidity)及PDD次分类的效度,是孤独症诊断及分类学上待解决的二大问题。 现在全世界通用的ICD-10(WHO,1993)孤独症诊断要同时满足下列A.B.C三准则: A、三岁前出现下列三项中至少一项功能之发展异常或障碍: 1.社交沟通情境之理解性或表达性语言; 2.选择性社交依附或交互社会互动; 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DSM-IV则为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B、下列1.2.3.合计至少6项,其中1.至少2项,2.和3.各至少1项 1.交互社会互动之质的障碍: a.不会适当使用注视、脸部表情、姿势等肢体语言以调整社会互动; b.未能发展和同侪分享喜好的事物、活动、情绪等有关的同侪关系; c.缺乏社会情绪的交互关系,而表现出对别人情绪的不当反应,或不会依社会情境而调整行为,或不能适当的整合社会、情绪与沟通行为; d.缺乏分享别人的或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2、沟通方面质的障碍: e.语言发展迟滞或没有口语,也没有用非口语的姿势表情来辅助沟通之企图; f.不会发动或维持一来一往的交换沟通讯息; g.固定、反复、或特异的方式使用语言; h.缺乏自发性装扮的游戏或社会性模仿游戏。 3、狭窄、反复、固定僵化的行为、兴趣和活动: a.执着于反复狭窄的兴趣; b.强迫式的执着于非功能性的常规或仪式; c.常同性的动作; d.对物品的部份或玩具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