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为何难让学生入迷 ——从知识展现过程谈起.docVIP

课堂教学为何难让学生入迷 ——从知识展现过程谈起.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教学为何难让学生入迷 ——从知识展现过程谈起

课堂教学为何难让学生入迷 ——从知识展现过程谈起 时常可以听到教师抱怨:“课本上的知识还讲不完,哪有时间去考虑别的?”教师在为完成教学计划和内容的苦恼中,忘记了“人”的发展,忘记了为何而教;学生也在大量的知识经验和记忆中,忘记了思考,忘记了为何而学。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大多数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是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能实现知识与学生的灵魂碰撞,学生没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问题提出:学习兴趣的消失 在互联网便捷的今天,学生“这边‘淘课’,那边‘逃课’”,一边是千方百计地“逃”;另一边又如饥似渴地“淘”。课堂上隐性逃课现象比较严重,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做其他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教学已到了该全面反思的时候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学生这么不待见? 一项“最能增强课程学习兴趣的方式”的调查显示,41.7%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中能不断体验到快乐与收获,29.0%的学生认为关键在于教师上课的激情和有趣生动的语言,10.6%的学生认为在于教师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师生间的互动、丰富的教学内容、适用的教学手段等能增强对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比较注重学习的体验和收获。 因此,在传递与展现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知识与学习经验的积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反馈,教与学有机结合与反馈,实现知识正向流动与反馈的互动。要达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感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发现知识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教学过程要由关注学生知识经验积累上升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内容没有任何“感觉”,教师所传达出来的知识没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些知识必然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难以被学生主动接受,更不可能成为学生创造的源泉。知识的展现需要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被学习者理解、接受,融入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并成为学习者创造性的源泉。 现状反思:被漠视的生命体验 依据传统的教学理论,在知识展现方式上,教师主要是将完整地传授教材和教参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并没有考虑到教材内容与学生体验之间的现实差距。事实上,为了所谓的逻辑和系统,教材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和顺序进行编排,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在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远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一位学生所言,“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我会把上课变成一种享受的过程,而不是老师拼命播放课件,学生拼命记录。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是对师生共同的折磨,而且课程结束后学生的脑袋里不会留下任何印记。”在对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的批评声中,一些教师也试图改变这一教学方法,用启发式代替灌输式,但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转变,将启发式简单地等同于提问式,结果“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当为了提问而提问时,应有的教学效果更是难以实现。 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意识支配下,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和整体发展被忽视了。在我们的一项调查中,就教学内容而言,44.1%的学生认为当前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重点,一般知识性内容由学生自学;29.0%的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变化极少,15.2%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有独创性,基本不与课本重复,仅有11.7%的学生认为教师能以问题或专题形式统领教学内容。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学生对客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养成、素质的提升却被忽视。 僵化的知识传授,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知识性导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滋生的创造性火花,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刻板的记忆中。学生的记忆水平成为教学关注点,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不仅违背教育目的,也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知识性导向的评价标准里,评价只是一个工具、一种手段,是对学生知识记忆量的检测,是对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回顾、模仿和再现陈述性知识的考查。这样的评价无关乎学生的情感,无关乎学生的道德情操,更无关乎学生的生命体验。当评价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例行环节,几乎没有人去理会评价的教育性价值以及评价的真正目的,也没有人去思考。既然评价的教育性价值被剥离,评价本身也就成为目的,自然,评价中本应是最核心的要素——教育的主体——人,以及人的发展就不见了。当评价无视“人”的存在和需要时,更不能指望它去关注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意见。 价值再现:回归生命体验与意义 在知识展现的过程中,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是学习者主动对知识进行加工和重新建构。否则知识便无法被受教育者接受,并成为外在于受教育者的无用知识。我们应该采取面向教学对象、面向对象需求、激活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