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新人教版语文沁园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新人教版语文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肖志春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 沁园春.长沙》,指的是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其关键是体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已学过《沁园春 雪》,知道词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关于词方面的知识,体会他的立志高远、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由此了解本词的情感与意象,是本文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反复吟诵,结合意象,感受词人豪迈昂扬。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了解这首词所涉及的字词、意象、表现手法、情感,背诵本词。 2.目标解析:了解本词的意象的含义,就是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词中的意象的概念以及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把握不清,对诗词鉴赏的方法不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 ,通过声、画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设计 ?? 一、背景材料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二、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1、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阕的内容。 2、二读:朗读上阕——疏通字音、字词,排除方言影响。 3、三读:朗读上阕——把握层次。 (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2)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望——“万山红遍”(高) 近望——“漫江碧透”(低) 仰视——“鹰击长空”(高) 俯视——“鱼翔浅底”(低)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段。)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 4、朗读下阕——注意读出感情。 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 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提示:(1)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2)“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3)“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 (4)下阕照应上阕。 三、主题归纳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鉴赏 问题(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中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提示:诗歌的特点: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 参考: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使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问题(2)“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在本首词中,作者抓住哪些意象展开联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任选其中一幅,写一段描叙性文字。 提示: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 参考:诗人抓住了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问题(3)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怆的情绪相结合。在这首写秋景的诗词中,诗人是否也表达了相同的思乡情怀? 参考: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愁、悲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然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