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备课资料 专题04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ppt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备课资料 专题04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备课资料 专题04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 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三、关于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3、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4.“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五、“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评价 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六、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易误辨析]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 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问题 [史料] 史料一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汉书?武帝本纪》 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史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史料三 熙宁四年,王安石与宋神宗在讨论“方田均税法”的出发点时,再次提及井田制。他说,方田均税法近似于井田,井田并不是不可以仿效,只是难以速成。宋神宗问他为什么。他说,如今百姓占田或连阡陌,不可以剥夺,但是可以制订办法来限制兼并,达到人人“自勤于耕”的目的。看来,王安石很想仿效西周的井田制,但又不想操之过急,所以实行方田均税法,以比较温和的手段来限制土地兼并。短期内取得一点效果,最终还是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不了了之。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难点精讲】 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