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三教学课程(教材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证明三教学课程(教材分析).ppt

第三章 证明(三) 瓯海三垟中学 林旭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 (上 册) ————教材分析 一、内容介绍 : 证明(三)是本教材对图形认识处理的二阶段“实验操作----演绎”中的第二阶段的内容,是证明(一)和证明(二)的延续,是对八年级所探索、猜想出的四边形性质和条件的结论做逻辑推理论证及探索、证明特殊四边形的一些其他结论。是初中阶段的证明的完结篇。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及相关结论。 2、掌握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条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和深化对证明必要性的理解。 4、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计算和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三、设计思路 1、利用已有结论(证明一和证明二中)来证明特殊四边形等有关的结论。 本章主要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性质和判定的结论结论进行理论的证明。 前面学生借助折纸、画图等活动进行直观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为本章的证明提供了铺垫,为学生提供了定理相应的证明思路。 2、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学习新命题     如中位线定理。使学生意识到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在获得结论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3、关注命题的拓展、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材在设计上注意到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水平的指导和培养,为学生设置了可将结论进行推广和一般化的空间,希望通过命题的拓展,为学生创造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 4、倡导学生探索证明思路和不同的证明方法。  “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你是怎样思考的,请与同伴交流” 关注学生证明思路获得的过程和方法的多样性。 5、展示证明思路,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归纳、类比、方程的思想 四、具体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3.1平行四边形 本节的重点是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 理和判定定理以及掌握严格证明方法、发现推理、证明的能力。难点也在于证明方法的掌握。 1、在教学中要关注对证明思路的启发,解题方法 的多样性;要关注变式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要善于对 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并从中体会数学思想。 P82随堂练习1 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用相似形或直角三 角形的知识来解,以做方法上的拓展。 P79随堂练习3 求证:PD+CD=BC 可做变式训练,判断PD,CD,BC三条线段是否还 存在类似的数量关系。 以充分理解基本图形“角平分线+平行线”的内涵。 C B D P A A D B C P P78“做一做” 集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方程思想于一体的综合题, 中位线定理。教材中设置了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会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并保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2、新命题的学习要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 (P82)“做一做” , 是中点四边形的一般化。教学中也应让学生去探索体会,但鉴于证明思路获得的困难,可建议先提示或设个台阶。 在教学中可适当增加难度适中的计算类题目 3、取舍部分命题在课堂内论证,对性质和判断要有个梳理。 4、由于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理解不够,对逻辑推理还不够熟练,在证明过程中会出现推理过程不严密,因果关系混乱的毛病。因此在教学证明过程中,每一步可以让学生说明理由,以便对证明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2 特殊平行四边形 1、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梳理基于合情推理上的性质、判定及相互关系。同时,对于原来命题的证明要关注证明思路的获得和方法的多样性。 2、本节的重点是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几何计算方面应用的例题和习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这些问题的变式、拓展和一题多解。 P87例1。已知∠AOD=120,AB=2.5,求矩形的对角线的长 可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 可变式:改条件为AB=1,BC=3,求∠AOD的度数。 目的都是让学生加深对矩形性质的理解。 A B D C O 例2、P91“做一做” 可变式图形(向正方形外内作等边三角形) A D E B C F P96练习5。可变式条件①:增加AB=4,BC=8,求AF(利用方程和勾股定理求得); 变式条件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