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章世界地理总论 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海陆分布大势 地球表面包括海洋和陆地,总面积为5.1亿km2,其中海洋 面积为3.6亿km2,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 ;陆地面积为1.49 亿km2,约占地表总面积的29%。海洋和陆地面积之比约为7﹕3。 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任何两半球上,海 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见 表1-1) 大洲——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二、陆地和海底地形 (二)海底地形 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 000 km。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它宽约1 500~2 000 km,相对高度约1 000~3 000 m,约占大西洋面积的1/3,它的位置居中,略呈S形,与东西两岸的距离几乎相等,且与两岸轮廓一致“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 特征2、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 海洋中深厚的海水淹盖了复杂的海底地貌,事实上,海底地形与陆地地 形一样起伏,多种多样。根据海底地形的特点,一般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 洋底三部分。 (二)海底地形 大陆架是指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坡度平缓, 海水很浅,一般小于200m。 世界各大洋和不同海区大陆架宽度差别很大,从10多km到上千千米 不等。若沿岸为山地或高原边缘的大陆架,坡度大,宽度窄,甚至缺失。 如南美洲大陆两岸的大陆架宽仅10多千米,我国台湾岛的东岸几乎没有 大陆架存在;若沿岸为平原或大河河口边缘的大陆架,则其坡度小,宽 度大,可达数百或上千千米,如太平洋两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和北冰洋 的边缘。 全球大陆架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 1、大陆架 (二)海底地形 大陆架外侧,坡度显著增加,坡度较大的斜坡称为大陆坡。 大陆坡是大陆架向洋底的过渡地带,一般深度在200—2500m之间,宽度20—100km不等,总面积与大陆架相近。大陆坡上受断裂等影响,分布有深切的峡谷地形,起落数千米,超过陆上最大峡谷,总面积约占大陆坡面积的一半(50%)。 大陆架和大陆坡都是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它们是一个整体,合称为大陆边缘。 大陆坡底部是大陆和海洋的真正分界。此处的地壳由于不同的地质结构而易发生大裂缝,出现一系列狭长的深渊——海沟。海沟属于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一般在6000m以上,超过1万米的有6条,全部分布在太平洋区(见下表) 2、大陆坡 西太平洋一侧的海沟多达10余条,如阿留申、千岛、日本、马里亚纳、菲律宾、汤加海沟等;东太平洋一侧的海沟紧靠,相当于岛弧上的陆上山脉,如中美、秘鲁、智利海沟等。 海沟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繁,常有火山爆发。 1500km 10047m 西南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东侧 克马德克 1400km 10479m 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东侧 菲律宾 2240km 10542m 西太平洋千岛群岛东侧 千岛 2500km 10554m 西太平洋日本群岛东侧 日本 1400km 10882m 西南太平洋汤加群岛东侧 汤加 2550km 11034m 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侧 马里亚纳 长度 最大深度 地理位置 名称 世界大洋主要深海沟简表 (二)海底地形 洋底是大洋的主体部分,占海洋总面积的80%以上,大部分深度在 2500—6000m之间。 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 沟等。在各大洋中部,都有一条高峻的脊状隆起,彼此相连,贯穿四 大洋,全长约8万千米,一般统称为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也是火山活动地带,有的火山出露海面而成为火山岛(太平洋中部就有很多这样的火山岛)。中脊两侧是广阔的大洋盆地,其中分布着许多海岭、海峰、海台、海底高原等,它们将整个大洋盆地分割成若干个海盆,海盆底部平坦,称为深水平原,在大洋盆地中面积分布最广。(见下图) 3、洋底 特征3、洋脊贯通四大洋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目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起伏凹陷的形态, 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地球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只 不过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短暂”的一幕。 地球内力是指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所产生的热能、地幔物质的热对流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动能等。内营力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地壳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 外营力是指来源于地球以外的太阳能所引起的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作用力。它们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