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18
第 六 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一、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1、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2)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殖民之路与和平崛起之路)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信息技术、核技术、太空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深海采油技术) 2、重要动力——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 (1)世界基本矛盾 (2)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的矛盾 3、直接动力——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1)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2)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国家权力与国家实力 1、国家权力 (1)涵义: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 (2)属性:相对性、两重性、强制性、利益性 2、国家实力(参见上一章) 3、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的内涵 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总和。包括四层涵义: (1)“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特定国家的利益,而非多国的、地区的或全球的利益。 (2)“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个别人或部分人的,区别于个人、集团或阶级利益。 (3)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内容,是各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和目的。 (4)不是个别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利益、各种因素的“抽象”与“综合”。 2、国家利益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1)安全利益 (2)经济利益 (3)政治利益 (4)文化利益 3、国际利益的地位和作用 (1)制定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重要基础和着眼点 (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 4、国家利益的特征 (1)抽象性与具体性 (2)客观性与主观性 (3)民族性和阶级性 四、愈演愈烈的两极争夺战 1、1908年,英国首先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继之,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和挪威的触角也先后伸向南极。到1940年,这7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实施了“瓜分”,只剩下西经90°~150°被认为是“预留”给美国的“空白”。 2008年8月28日,北极地区周边五国丹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挪威代表结束在格陵兰岛举行的部长级会议,共商北极地区保护与开发问题,实际意在划分北极地盘 2、在战略位置最佳的南极半岛,智利、阿根廷和英国的“版图”相互重叠,它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特别是英阿,都以海军介入了争夺,拆掉对方的标志,换上自己的,进行了一场“标志物破袭拉锯战”。1947~1954年,英国先后4次就南极“主权”分歧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与阿根廷拒绝国际法院审理。最有影响的美国和苏联虽然都没有提出主权要求,但两国均不承认其他国家对南极的划分,并声称保留自己提出主权要求的权利。 3、冷战时期,苏联在南极大陆四周先后建立了8个常年科考站,各站之间基本等距,均匀分布于南极大陆。 4、冷战结束前,美国每年派往南极的人员都超过1000人,拨款每年都超过2亿美元。近年来,美国还提出打算修建一条横跨罗斯冰盖长达1600公里的冰上高速公路。如果此设想得以实现,简直就等于“一路通南极”。 5、1959年12月1日,12个在南极从事过实质性科考的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该条约规定南极非军事化,冻结法律地位,除禁止提出新的主权要求外,对曾经提出的主权要求既不承认也不否认。12个签约国虽然是当然的协商国,但1983年以前,缔约国甚至连参加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资格都没有;1983年以后,这些国家才可作为观察员参加会议,但无表决权。南极考察活动需要巨大的财力,只有大国和富国方可为之。 6、1983年,中国以缔约国身份加入了《南极条约》,由于当时尚未进行过独立的科考活动,所以还不具备成为协商国的条件,也没有表决权。当年9月,我国第一次出席《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从座次排列到文件发放,都是二等公民待遇,特别是进行表决的时候,大会主席把榔头一敲,缔约国被请出会场去“喝咖啡”,连表决结果也无从知晓。 “雪龙号”破冰船在南极。从乌克兰购进的“雪龙号”是中国唯一 一艘远洋破冰船,难以负荷越来越繁重的南北极科考任务。 7、1983年,当南极问题被列入联大议事日程时,许多无力亲赴南极的国家都强烈要求改变南极事务被少数国家支配的现状,但以美国为代表的《南极条约》协商国集团,坚决反对“彻底开放”,认为南极的科学考察是投入巨大而持久的事业,必须坚持“投入与受益相匹配”的原则。1991年,南极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经过反复磋商,出台《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决定50年之内(也就是2041年之前)禁止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然而,《议定书》没有对2041年之后的资源问题做出任何规定。 8、2006年6月11~23日,第29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英国爱丁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