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
学生五人一组,分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江淹有关离别的名句?
师: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比如……
生(齐答):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运用了哪些意象诉说了怎样的离情别意?
生1:老师,我先背诵一遍。(背育)(掌声)《雨霖铃》写“清秋节”时“伤离别”,写秋色秋思、别境别情,寒蝉凄切、骤雨潇潇、晓风习习,一片哽咽抽泣“肠断声”。由冷清的字面、惨淡的景象、悲凉的氛围、凄恻的内心,共同熔铸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一哲理性主题。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雨霖铃》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知道后,以相国之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言:“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无奈,张生只好启程赶考。课文就从这里开始。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
为了把握剧情、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把你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声)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很投入,大家来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生(齐答):××
师:好,我们请××同学来为我们说说你为什么能读得那么真切。
生2:读剧本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走上了舞台,在扮演这个角色,所以自然地就模仿人物的口吻,读出了一点感情。
师:哦,进入角色了,可贵,可贵!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戏剧都是诗剧,除了有剧情外,还有优美的诗句,所以我们要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情,领悟作者的才情与风格。我们接着来欣赏、品评自己最喜欢的曲词。
生3:我最喜欢[端正好]。这支曲子以疏淡之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蓝天白云,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作者如椽之笔,由上而下,从耳边之风到眼中归雁,只捕捉了几种富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稍加点染,就衬托出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
师:剧情一展开,作者就把我们的心情带到了一种诗的意境里,与剧中人分享那一份凄凉的暮秋景致,体味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得储蓄细腻。
生4:最妙的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你看,全篇句句是景,只这“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
师:清代梁廷枏《曲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有人说这支曲子是剧曲中的“秋思这祖”,这也是不过分的。
生5:不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几句是从宋代范仲淹的名作《苏幕遮》里抄来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5:(拿出笔记本,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师:这位同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可贵。不过,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王实甫在这里是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名句。作者以碧去、黄花、秋风、霜林点染出如画的暮秋景象,而写霜林之红则曰“醉”曰“染”,从而为眼前景注入了人物的心中情,使景与情浑然统一在短短二十五字的曲子里。
有人曾这样写莺莺当时的离情别绪:“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同学们比较一下,说说这两种写法有什么异同?
生6:“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也是写秋景,写离情,却另辟一个新的意境。作者抓住“满川红叶”的特点,说“满川红叶”是“离人眼中血”,说明离别的极度痛苦。我觉得“泪”与“霜林”不如“红”与“血”来得具体可感。
生7:这两句也是情景交融的,但比较直白,不够美,大概是文学的味道不够浓吧!而课文中的唱词熟练地运用了为人们传诵的诗句,传达出莺莺深沉的心情和优雅的风格,说明莺莺和张生一样是有相当文学修养的青年,也更切合莺莺相国小姐的身份。我想,年轻人都会喜欢这种曲词的。
生8:莺莺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的唱词应该是典雅蕴藉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莺莺在长亭路上看到满树都是经霜的红叶,引起她的遐想,是谁把林叶染红的呢?那该是离人的血泪,但字面上不点明“红”,却用“醉”把“红”藏了起来;泪红得像血,但字面上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