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期中复习 (一)第1课的古诗词分析总汇 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古诗——《望洞庭》(唐 刘禹锡) 词——《忆江南》(唐 白居易) 1.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诗意: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一片白云悠闲的独自飘远。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凝望,彼此都看不够。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1.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是( ) 从远到近 诗中的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的孤单? “尽” “孤” “独” “只有” 古诗——《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表达了诗人热爱和赞美洞庭美景之情。 1.词——《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词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曾经很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像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表达了诗人赞美和怀念江南美景之情。 古诗名句总汇 相看两不厌,( )。 ( ),白银盘里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 ( )。 只有敬亭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 春来江水绿如蓝 古诗修辞手法 ①拟人: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比喻: ②对比: 潭面无风镜未磨 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把(君山)比作(青螺)。 古诗异同 同: 1.作者朝代同 (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2.景物地点同 (都属于江南) 3.诗词内容同 (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古诗异同 1.体裁形式不同 (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 (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3.表现手法不同 (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 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1、《独坐敬亭山》是 朝诗人 写的,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其中“厌”字解释为( ),“闲”字解释为( );《望洞庭》作者( )朝代( ),在诗中,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 ),其中“和”字解释为( )。 2、《忆江南》是 朝诗人 写的,其中“能不忆江南?”的另一种说法( )。诗中的“谙”字读 ,解释为 。 3、诗人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抬头仰望天空,只见( ),眼前只有( ),这时候,他的内心( )。 4、《望洞庭》一诗中的“镜”和“青螺”分别比喻( )。 (二)风景特点篇 桂林山水 双龙洞 西湖 大海 泰山 七月的天山 香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奇秀险、静清绿 ) (雄伟、惊险、神奇 ) (奇妙无比、引人入胜) (波澜壮阔 )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 (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行驶,人好像在画卷中游览观赏一样。 ) 1.《桂林山水》一文的作者是( ),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 )和( )两方面介绍桂林山水的,它们的特点是(山: ;水: ),这样的美景让人仿佛走进了( )的画卷,真是“( )”。 2、〈〈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 ),作者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 ),听到( );本文作者是按( )顺序记叙的,分别介绍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课件.pptx
- DL_T 1074-2019 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代替DL_T 1074-2007).docx VIP
- 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pdf
- 白癜风中西医防治(王砚宁)_部分1.pdf VIP
- 第二单元生物制品生产等基本技术61课件.pptx VIP
- 最全监理大纲(共486页).docx
- DLT_5293-2013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报告统一格式.docx VIP
- MZT213-2024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指南.pdf VIP
- 职业素养与职业礼仪.docx VIP
- 政务视联网系统解决方案.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