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海访古
北海访古
自 序
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的这片热土,历来是“北海名区”。
做为潍坊地区行政中心的潍县,古称北海郡,是汉代一方郡国,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就曾在此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由于偏爱收藏,更偏爱收藏史料,所以近几年,我翻箱倒柜把这个齐鲁名城六百年历史匆匆搜罗了一遍,先后编著出版了《潍县郭氏家族史研究》、《潍县陈氏世家简史》、《潍县张氏世家简史》和《潍县丁氏世家研究》。上述四大名门世家及其与之同宗或同姓的潍县其他世家,编入这套丛书的有十五个家族之多。明清以来,他们或功名显赫,或门第峥嵘,或人才辈出,或富甲一方,成为鲁中一道奇特的历史景观,积淀起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均有独特建树,换言之,这些名门世家的历史文化,几乎是潍坊六百年历史文化的缩影、这套世家简史,也差不多是潍坊历史文化简史的缩版,囊括了潍城的大部分名人名家和著名历史事件。
七年前,我将数十年写作的文章,收进《史海贝踪》文集出版。尔后,在潍坊市政协支持下,编著出版了《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在奎文区政协支持下,编著出版了《百年沧桑乐道院》;在山东纺织职业学院支持下,编著出版了《浮烟山与麓台书院》;在市文化局支持下,编著了《潍县丁氏世家研究》;在同大集团支持下,编著出版了《鸢都潍坊与风筝史话》等十余部著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近百年来,改朝换代的风潮迭起,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垮台,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而是八年抗日战争和四年解放战争,新中国迅速崛起。文化大革命又陡生波澜;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繁荣富强的时代。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繁荣财富迅速积累,形成地域间人员大量流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松散,传统道德观念日益模糊,时代文化在急剧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也在急剧变化......这座齐鲁名城的历史文化,随着时代迅速变化,正一幕幕快速闪过,稍纵即逝!传统的一切正被变革的大潮汹涌澎湃地卷走,斗转星移,时空交错,新旧更替,物是人非,人们经历的一切不断化作泡沫和幻影,有根社会正向无根社会转型。为了把潍坊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也为了把这座齐鲁名邑的根留住,为了在人们风驰电掣追逐金钱利润的浮躁心态中,寻到一片历史文化的绿洲,为了将东莱首邑六百年风云变幻的碎片和叱咤风云人物即将散失的影象留住,我不惴冒昧在匆忙的浮尘生涯中,挤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海底钩沉,火中取粟,搜罗整理出这些史料。
这部著作中有我亲笔撰写的考古论文、散文随笔和记叙文章,其中一部分曾发表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
为了便于查阅史资和保存传世,今将其中发表的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是为《北海访古》。这部著作,与七年前出版的拙作《史海贝踪》,可并列为姊妹篇。
由于个人力量有限,再加上时间紧迫,物质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本书必然存在着挂一漏万甚至谬误之处,恳望各界学者和知情人士给予补充指正。
作者
二00六年三月
腹有诗书气自华
齐英华
窗外绿藤绕萦,奇石和雕塑映衬其中,窗内书脊林立,笔墨油彩之作缀满四壁,这可不是什么旅游景点,只是一户平常百姓家而已,这儿是邓华的家,一位安心笔耕,为挖掘潍坊本土文化尽力的儒雅之人。
1946年,邓华出生在本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爷爷早期是广文大学教授,姥姥刘清真女士曾任广文小学校长、广文女中校长,长辈们多在青岛、临沂、滕州等地任教。邓华尚在幼年时期,姥姥就找来各类书籍、画册给他读,及至后来,刘清真到了北京也不断地寄书给自己心爱的外孙。从小饱读诗书,邓华对文史哲产生了浓厚兴趣。1966年,邓华高中毕业恰遇十年浩动,失去高考升学的机会。后来,留城在工厂和市直机关从事通讯报道、文艺创作和史志编写以及文秘工作十六年。
工作之余,他勤奋自学,1973年,邓华的小说《阿海》搁笔,但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出书是不可能的,一位朋友便建议他改编成连环画脚本,首次出版就印刷了50万册。时至今日,连环画已成为收藏家的柜中之物,3个月前,朋友在他儿子的藏品中发现了这本弥足珍贵的连环画,便索要来送给邓华,因为他知道这是邓华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后来,邓华又写下不少歌词、诗歌、散文、剧本等。诗集《明日黄花》出版,《山东文艺》(后改名为《山东文学》)上邓华的名字也是常客。至于到底发表了多少文字,邓华说他也“说不清楚”,能说清楚的就是样报、样刊占了书柜的一边天。
下海之后,他把写作放下了,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在邓华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七个书柜满满当当;汽车6年跑了10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