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第123章生油运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第123章生油运移.ppt

西南石油学院研究生课程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目 录 第一章 油气地质新进展 笫二章 油气生成理论 第三章 油气运移 第四章 储层研究方法及进展 第五章 盖层研究 第六章 “三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第七章 流体压力封存箱 第八章 油气系统 第九章 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第一章 油气地质新进展 第一节 石油地质理论进展 第二节 油气勘探发展动向 第三节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进展 第二章 油气生成理论 当前,国内外生油理论中,以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油说占压倒优势,且用于勘探实践中,并指导了油气田勘探。   自1980年以来,对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不断出现不同观点的文章。近几年来这些反面观点的文章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将严重冲击着蒂索—威尔特—康南—亨特等人所建立的影响很深远的油气成烃的经典模式。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激烈争论,将有可能把生油研究推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些反面观点的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深层无机成油理论    2. 超深井有机生油理论   3. 浅层微生物成油理论 4. 早成、早移论 5. 晚成说的“门限值”提高的意见 我们将以上的生油理论统称为非常规生油理论。 第二节 无机生油说 ㈠主要论点 石油无机成因学派认为:石油是自然界的无机物形成的。这些无机物来源与地球内部的或宇宙中的碳氢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了烃类—石油。 ㈡主要代表说(炭化说、岩浆说、宇宙说) 炭化说 这是俄国著名学者门捷列夫 1876年在俄罗斯化学协会上首次提出的。 主要内容:地球内部水和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下,就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3FemCn+4MH20→mFe3O4+C3nH8m 近年来无机生油说又提出了新的观点:   随“能源危机”的出现,无机论者力图通过理论的探讨或实际的验证引起石油工业对无机油源的注意。  1.美国《石油地质杂志》1981年第四卷第2期上发表了乔治亚大学A.A.加迪尼等人的文章,报道了他们根据实测计算出的无机生油量和可采储量。   无机生油的深度为地壳下100—400公里或更深的地幔上部。对金钢石中石油类化合物包体的计算得出:31亿年间(金钢石结晶时间)由地幔向地表共扩散1.5×1015吨石油类化合物。如果其中仅有1‰进入壳层而后被搜集的话,壳层石油可达1.5万亿吨,按采收率30%计,可采石油储量达4500亿吨。 二、热增压作用 1. 干酪根热增压 干酪根的热膨胀可使其内部孔隙压力增大。Robin测量了生油岩中干酪根表面积随热作用加强而增大的情况: 正常地温梯度下,1000米处 10cm2/g 4000米处 35cm2/g 表面积增大了3.5倍。 2. 烃热增压 由干酪根不断生成的烃类(液态及气态)占据孔隙空间,随温度增加而导致体积不断膨胀。在生油窗范围内,液态烃的热增压作用是主要的。在生油窗以后,气态烃逐渐起重要作用到主要作用。 ㈡ 同位素组成特征  煤成油比陆相原油d13C偏重,其范围值: -24.5~-28.44‰,平均-26.34‰ 东濮: -24.5~-26.22‰ 重 冀中: -26.6~-28.08‰ 轻 四川: -25.13~-28.43‰ 介于上二之间 中坝气田: 中29井 须家河组(与煤成气同源的凝析油) d13C值为-26.053‰ 重 中21井 雷口坡组(与油型气同源凝析油) d13C值为-32.35‰ -31.47‰ 轻 ㈢ 地球化学特征 目前已知的未熟~中熟(Ro=0.4-1.0%)的凝析油或轻质油都只与成煤母质,尤其与树脂体有关。而高熟的凝析油或轻质油(Ro=1-1.8%)一般属油气热演化产物,并与成熟度较高的油型气伴生。   因此,未成熟至低成熟的凝析油或轻质油的产出正好是判别煤成油的良好标志。 ㈣ 生标物特征   1. Pr优势(姥鲛烷优势) Pr/Ph是成煤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中,植醇经氧化途径生成。 Pr/Ph2。 根据我国已发现煤成油的统计:  一般原油 Pr/Ph从0.19-3.83,大多小于2.0 平均1.57 煤成油 Pr/Ph从0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