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精选.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精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焦作市山阳区解东一小 王云霞 1. 课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课型 新授 3. 辅助工具 (1)教具 (2)多媒体 4.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和本学段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古诗学习的总目标——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阶段目标”中更明确的提出了诵读、背诵优秀诗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化,不断丰富语言、文化积淀的目标。 (2)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5.教学内容 (1)教材简析和教学重、难点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2)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补充的内容:课外拓展送别诗。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3)课堂练习设计:想象画面,品悟诗情。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6. 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背诵简短的古诗,并有一定的积累。但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3)学生差异分析。 学生课外搜集、积累古诗量不同。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也不同。 7. 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反复诵读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诗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 (二)学生学法 1、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本节课中,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诵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想象画面。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诗文。 1、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哪个主题来编排的? 师: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