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当代文学论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
王亚民(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上海200241) 摘 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50年代,由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既保留了鲜明的“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特征,又刻有深深的中国烙印,包涵着其他文学对象少有的特殊性,本身既是特殊地域文学现象,也是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现象。文章以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为基点,论述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叉、边缘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为多元格局的文学史理论概念全貌的科学描述提供新的思考,为重新描绘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提供新的学术成果和依据。
关键词: 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哈尔滨 收稿日期:2010-07-16基金项目:本文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10年学术年会;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06BZW053)后续成果作者简介:王亚民(1964-),女,甘肃天水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侨民文学、俄罗斯经典文化论丛翻译研究。
笔者关注俄罗斯侨民文学始于2000年在乌克兰做访问学者之际,至今已有10年时间。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作为研究个案的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构成这一观点的论证,既是笔者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思考过程的梳理,也是对文学格局发生突破时所产生的困惑寻求答案的过程。陈思和教授曾说:“现代文学史研究要在理论建设上有较大的突破,才能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从以往的战争文化心态下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中摆脱出来,完成一个多元格局的文学史全貌。”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这一特殊的现象或许能为这种多元格局的文学史理论概念全貌的科学描述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和学术成果与依据。
一、被遗忘的历史存在
俄罗斯侨民文学曾在中国存在50余年,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界对这一存在于我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文学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几乎还是零。这与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关于中国与沙俄关系研究的长期空白的不无关系。俄罗斯的侨民作家现象远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前就存在。(P3)哈尔滨成为俄国人在华的聚居中心始于1898年沙俄在我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 1912年在哈尔滨7万居民中有三分之一是俄国人。[3]十月革命后,大批知识分子纷纷逃离俄国,已经形成的“俄国小氛围”哈尔滨便成为这些人理想的避难地之一。1922年前后,整个黑龙101剧增到20万,仅哈尔滨一地的俄侨就有15万余人,俄侨人数曾一度超过当地中国居民人数。然而,随着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1935年中东铁路的出售,大批俄侨失去工作,有的南下去了上海,有的去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以及欧美诸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号召侨民回国,从“1947年第一批上海和天津的俄侨回国”开始[4](P91)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的俄侨都离开了中国,一部分回到苏联,一部分去了其他国家。中国的哈尔滨、上海等地成为除俄罗斯以外的俄罗斯人生活的最后一片绿洲”。[5](P121)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生活稍稍安定后,由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关注和对本民族文化的需求,他们对报刊、杂志、图书的需求不断提高。俄国人在哈尔滨创建图书馆,从1901年这里建成第一座俄文图书馆到1927年,图书馆的数量已达27家,先后开办过69所中小学校。曾“开办的7所高等院校都有自己出版的报纸、杂志和论文集”。[6](P466)“1918—1945年期间哈尔滨出版俄文报纸115种、杂志275种、每日出版物190种”。[6](P469)哈尔滨的俄侨新闻、图书业颇为发达。
根据《风雨浮萍———俄罗斯侨民在中国》1997年课题组的调查,仅仅通过查阅4家大型图书馆(哈尔滨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北京两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料目录,俄侨当时在华出版的图书有908种,这包括500多种定期刊物、近千种出版的图书。[3]文艺刊物更是不胜枚举,仅《边界》杂志就存在了整整18年,到1945年为止该杂志总共发行了862期。[7](P215)该杂志为“周刊,每期30页左右,每年出版52期。内容包括现代文学和对国际时事的分析。”[8]“对于一个在国外发行的出版物来说, 10年是一个很长的期限,它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刊物在正常条件下存在的100年”[9](P100)(本文多处引自李延龄主编的《中国,我爱你》,以下不再一一列出)。另一份《丘拉耶夫卡》文学月报仅在1932年12月到1935年春解散这不到3年的时间内,出版诗集竟达40余部。
他们还建立自己的文学团体,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