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自然-人文环境的演化
第二节自然-人文环境的演化 一、古人类的出现 人类起源的中心示意 关于人类起源,一般认为,冰川作用引起气候变冷,动植物群大量灭绝,森林大量减少,变为苔原或草原,从而迫使人类的树栖祖先下地直立行走。原始人生活想像图 中国古人类文化与冰期活动对照表 中国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和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据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 二、渔猎采集阶段 三、农业化进程与中国农业区的演变 1、黄河流域农耕区的扩展及兴衰 2、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3、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4、丘陵山区的农业开发 (1)、东晋南朝时期 5、边疆的农业开发 四、中国农业社会的形成 开发长江流域,解决劳动力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从西汉末,伴随北方社会的动荡与战乱,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西汉末年王莽之乱以及随之而至的农民起义,迫使中原人士开始向南方迁徒。虽然这次人口南辽的规模比后来几次人口迁移小得多,但对南方劳动力的补充及农业开发.已经起了一定作用。从《续汉书·郡国志》所载水和五年(公元140年)的户口来看,全国有人口4700万.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南北之间人口分布不协调现象,已经有所缓解。 东汉末年开始,中国陷入了长期分裂与战乱,黄河流域累经兵资,迫使人民纷纷南下。人口大量南迁,使江南开发在劳动力上得到补充与改善,逐渐摆脱了原来的生产方式,开始从以森林为主兼有租耕农业的经济类型,向精耕农业转变。北方的战乱给南方一次又一次发展机会,出现过两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一次在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另一次在北宋末期。这两次移民活动都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全面南移。 南北两大经济区地位的倒置,特别是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是逐渐形成的。汉唐两代均定都关中,为了维持国家政治机构的运转,除了关中的财富外,每年还需从关东地区调运大量粮食。 “安史之乱”后,江南一带成为北方粮食的主要供给地。 北宋末年由“靖康之乱”而造成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江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这里有发达的经济,丰富的物产以及众多的人口,仅在有限的平原地区之内就养活了近全国总人口22%的人民,同时还负担了国家大量粮赋。 在东部季风区内农耕区的扩展过程中,除东北地区外,珠江流域的开发最晚。宋以前这里除广州、桂林等少数城市人口较多外,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林木郁闭、气候湿热,被岭北人称为烟瘴之地,唐宋时期一直是贬官与触犯朝廷的文人流放之所。 在历史上数次人口南迁过程中,虽然每次都有人翻越南岭进入珠江流域,但人数有限,对于改变整个地区落后面貌没有起到明显作用,直到南宋后期珠江流域才真正进入开发阶段。珠江流域成为全国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农耕区,则始于明代,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通过围星河滩、沼泽、海涂、沙田,开辟梯田等多种途径从事地区开发,加上岭南优越的水、热、光等自然条件,繁多的农作物种类,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到了清代已成为全国令人瞩目的农业区。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同家,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2/3以上。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构成了西部山区、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的地形分布大势。这种西高东低的地形差异,不但决定了中国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基本面貌,而且影响了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及政治、文化特点。 中国丘陵山区也同样有悠久的开发史。早在史前时期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并以山区特有的风貌创造着远古的文明。随着历史的推移,山区环境障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严重限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障碍不但加大了山区与平原之间的距离,使这里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下,游离于全国经济增长轨道之外,而且几乎与位于平原的政治、经济中心完全隔离,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与落后性。这一切不但加剧了开发难度,而只使山区开发往往取决于外部力量的渗人。 ? 作为外部力量之一,大量外来人口的流人,成为推动山区开发的重要因素。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山区开发没有与平原同步进行.但平原地区社会状况安定与否,却相应地影响着山区。中国历史时期农耕区的扩展与土地开发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循着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由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虽然个别地区出现人口过密现象,有所谓狭乡之称,但人口规模相对全国已开垦的土地来看基本平衡,因此人们的开发利用重点多限于平原范围内。和平时期土地开发按照正常程序和人们的实际需要进行,战乱爆发后,突发性的灾难降临则打破了一切常规。特别是随着战乱中心地的残破,导致人口大量流移。与此同时人口迁入区在短时期内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加之政治上的种种因家,人口与土地之间出现失调现象,无地可种的农民在平原地区失去了立足的可能之后,其出路只能投向尚未开发的丘陵山区。 以人口的迁移为划分标志,丘陵山区开发史可分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