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流企业的本真.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现一流企业的本真

发现一流企业的本真(一)2008-07-14 14:40:32|分类:有趣的东东|举报|字号订阅 发现一流企业的本真(一) 财富、知识、人脉的富有,会束缚一个人的创造力。而唯有那些能够“保持饥饿、保持愚蠢”的企业人,才可逃脱那难以避免的不智与下沉。 王育琨/文 商业史不可思议。本来,资金、知识、勤劳、聪明、人脉是创业的基础性条件,可是纵览创业史,那些成功创业的人士,他们多数起步时既没有多少钱,没有名牌高校学历,也没有多少人脉资源,甚至也缺乏超常的能力;本来,企业积累的资本、人才、软件、硬件是一个企业继续创造辉煌的基础,可是纵览企业史,那些积累丰厚的企业却日渐式微,那些原本无中生有的小企业却朝气蓬勃。 那些通常被理解成基础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助推更大的成功?那些看上去式微的小人物和小企业,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而那些有资源、有人才、有实力的公司为什么却偏偏容易掉进“成功的陷阱”?那些征服世界的一流公司又如何跨越陷阱创造辉煌? 企业运作中的真问题,不可能通过理论或逻辑推演得出答案。而唯有设身处地以企业人的身份觉知企业中的问题,如其所是地透视企业家所遇到的诱惑、机遇和挑战,才有可能得出有价值的判断和认知。 这些企业运作中的真问题,不可能通过理论或逻辑推演得出答案。已知的东西过于强大,会窒息人自由的思维,难以激发创造。而唯有设身处地以企业人的身份觉知企业中的问题,如其所是地透视企业家所遇到的诱惑、机遇和挑战,才有可能得出有价值的判断和认知。 “成功的陷阱” 企业家从零开始奋斗的时候,他们有目标、有主张、有信念,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业务或技术专家——不是专家就没有办法把企业凝聚在一起。可是当企业规模上来以后,专业成了他们的奢望,他们的时间开始被“更重要的事情”占据了。他们意识到要有所转变,意识到不能再延续以前的行为方式了,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以致不得不屈从于惯性的支配。 成功带来了财富和权力,却同时也把他们推向了陌生的、烦人的、无意义的“形式虚耗”,比如宴会、论坛、采访、评比等等。企业成功后,有些人被闪光灯簇拥着,渐渐向着明星化的方向发展了。殊不知,在闪光灯的闪烁中,他已经沦为没有根的浮萍,脱离了自己的专业,跌进了“成功的陷阱”。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新近也跌进了“成功的陷阱”。这家有着85年历史的投行,一年前每股价格还在170美元,在2008年3月17日,这个华尔街不可一世的强人,却在美联储的督导下不得不跟摩根大通签下2美元一股的屈辱性收购协议。须知,3月14日收盘时,贝尔斯登的每股收盘价格还达到30美元,市值在35.5亿美元。单是贝尔斯登总部大楼物业估值就高达12亿美元左右。 美联储导演的救市撼动了美国人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人们一下子意识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深重程度远远超出那些金融机构所表露的程度。摩根大通的低出价更直接伤害了14万名贝尔斯登员工的利益,他们拥有着1/3的股份。如果把这些掌控业务的人逼急了,对接受者摩根大通和美联储都不是好事情。 或许基于这些考虑,美联储冒着用纳税人的钱给投资银行托底的道德风险,重启三方会谈。结果于3月24日公布,摩根提高收购贝尔斯登的价格4倍,达10美元一股,收购9500万股新发行的贝尔斯登股票,占贝尔斯登总股本的395%。摩根大通计划于4月8日之前完成这一收购。此消息极大地刺激了股市,善良的愿望又开始抬头,那些破碎的心又被收拢到了一起。 没有人能够预测次货危机的规模,甚至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危机能够探底。却有许多人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酿成了贝尔斯登的危机。最激烈的批评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约翰·加普。他在《贝尔斯登是怎样垮台的?》一文中指出:“贝尔斯登的领导层不仅过时、自满,而且还都是内部培养而成。大家已经习惯于讲同样的笑话,出门参加同样的桥牌联赛,并轻蔑地对待华尔街的其他成员。一旦形势严峻,这个领导层任由自己的机构走向灭亡。” 约翰·加普的说法违背了真实,抓住了芝麻漏掉了西瓜。贝尔斯登的坍塌,不是偶然性事件。如果我们从整体视角来透视这场危机,则不难看出,贝尔斯登所陷身的次贷危机,正是对建立在贪婪基础上的美国金融体系的惩罚。美国金融体系的成功,塑造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带来了财富和权力,使华尔街的翘楚们感觉无所不能。富人的钱赚足了,又开始打量那些穷人。明知他们还不起贷款也向他们放贷。对这些不属于“优质债”的“次级债”,银行当然不愿意持有,故此又将贷款打包、证券化,转手卖出去。这样一系列金融工具和衍生品应运而生,“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债务抵押债券(CDO)、信用违约交换(CDS)等名目繁多的金融创新,把真实的住房需求已经篡改得面目全非了。 贝尔斯登以债券起家,也败于债券。作为全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金、经验、模式、创新工具等等,可以熟练掌握各种大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