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
视听天地?新闻知识(2007.02)
电视新闻
采访中的
靳增武马丽娜
去年高考前夕,西安一位高三学生将其女同学
骗至家中,将其残忍的杀害.随后不久,犯罪嫌疑人
被抓捕归案.花季少年,为何会对同龄人下此毒手,其
犯罪的动机如何?这暴露了我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
那些缺失?所有这些成为一段时间媒体追逐的热点.
终于有一天,我们接到来自看守所的消息,说是这位
嫌疑人愿意接受采访,于是,笔者所在的电视台派出
了豪华阵容,共出动五名记者,摄像机两台,还有
三脚架等物,准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一次追根挖底的
采访.但是事与愿违,一看到几台摄像机架在自己面
前,几个长短不一的采访话筒伸来伸去,这位很是早
熟的少年不断重复一句话:我不相信你们,
我没有什么可说的.
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可以说
是稀松平常.在日常的采访活动中,这类因为摄像机
在场而改变了采访对象心理甚至影响了采访进程的
桑效术M
事件比比皆是.又如,前一阵西安市开始给电动自行
车挂牌照,而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有近10万辆的
大功率电动自行车无法挂牌.当记者就此事件进行采
访时,一位市民私下和记者交流时说,有关部门制定
政策太轻率了,无视有近10万辆大功率电动自行车存
在的现实.而当摄像机开机,记者的话筒伸到他面前
时,这位市民的话锋一转,却说:人家交管部门不给
大功率车挂牌也有他的道理,当记者问到为何面对摄
像机他的观点有如此转变时,他却不愿做过多的解释.
诸如此类的情况使笔者想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时常存
在的霍桑效应.那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
应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对电视新闻的采访有何促进
或抑制作用?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有效的利用或避
免霍桑效应等问题将是本文所关注的.
一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对于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前辈们早已
化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推进,势必追求语言的速成与
同质,而这种追求,是以牺牲语言的个性,差异为
前提.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文明象征之一的语言
一一
尤其是方言的未来,是不容乐观的.所
以,象成都有线那样,把港台娱乐片进行语言的川
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当地语言的传播和
保留寻找到了一个有效而易行的传播途径.之后,在
全国各地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带着方言烙印的各式电视
内容,比如陕台的都市碎戏.方言内容的走红,
观众对它的喜爱,不仅是它亲切,平实而有趣,甚
或土得掉渣,它的存在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为个人
的生存找到了一种文化的认同,身份的认同,类属与
心理的皈依,在一定意义上确定了人在集体规模中的
个性存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隔
膜,满足了人的群体归附和精神认同,对于本质上属
于精神性的人来说,这些显得尤其重要.
3,深度化方向发展.如果说,把深层的人文,文
化内涵用感性的方式承载,进行大众化的传播,是媒
介运作的一个方向,而把感性的现实作理性的解读,
应是媒介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正如上文所言的,媒介
更高层次上应当是对人的精神追求的发展与完善.还
原文化(比如方言的登场),意在保存文化.而纵
深化发展则是进一步开发文化与提升文化.西部视点
的幅射,不仅仅是方向性地对现实的记录与再现,同
时更应体现出对人的未来及文化的未来发展的指向与
引领.时代进步了,而观点仍是静态不变,这种进
步是畸形不健全的,时代与观点的共同进步,才是社
会全面真正进步的体现.比如2003年5月,陕台体
育频道播出一期攀登珠峰的纪念专题.中国近五十年
的发展,媒介话语由单一的政治话语向多元个性的社
会话语发展,所以对这一事件的解读包括对体育的看
法也应该是多元个性的而不应当仍然停留在历史的政
治评判上正如文章的开头所阐述的,怎么看,
看出了什么是媒介精英人物同时也是西部视点所
应具备和追求的.
可以说人文关怀和文化承续是深度发展的前提和
基础,既是秉承的方向也是开拓的内容.
参考文献
?70?
[1]时统宇,西部电视发展中的若干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2000,3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盟
新闻知识(2007.02)?视听天地?
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
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
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
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
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
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①艾丰先
生所言的当采访对象面对摄像机或者话筒时有可能
夸大或隐瞒些什么的现象被称为采访中存在的霍桑
效应.
霍桑效应是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在美国
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长达九年的研究发现的.梅奥
注意到,当答应给一些装配电话机的女工以经期假,提
前下班以及在工作期间供应一餐热食时,她们的产量
随之增加.但是,后来经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