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影响68694 .ppt

  1.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影响68694

四、防治措施 1、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 五、几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绦虫 线虫 吸虫 原虫 * (一)猪囊尾蚴病 囊尾蚴是绦虫的幼虫,寄生在寄主的横纹肌及结缔组织中,呈包囊状,故俗称“囊虫”。在动物体内寄生的囊尾蚴有多种,通过肉食品传播给人类的有猪囊尾蚴和牛囊尾蚴,以猪囊尾蚴为常见。 * 猪囊虫肉眼可见,白色、绿豆大小,半透明的水泡状包囊,包囊—端为乳白色不透明的头节,头节中有吸盘和钩。由于囊虫散在猪肉中似米粒,所以叫“水猪肉”。 * 人如果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猪肉,由于肠液及胆汁的刺激,头节即从包囊中引颈而出,以带钩的吸盘吸附在人的肠壁上从中吸取营养并发育为成虫(绦虫),使人患绦虫病。在人体内寄生的绦虫可生活很多年,因而能长期排出孕卵节片,猪吃了以后可患囊尾蚴病,造成人畜间的相互感染。除猪是主要的中间寄主外、犬、猫、人也可作为中间寄主,而人则是终寄主。 * * 不论是绦虫病,还是猪囊尾蚴病,对人体健康都造成危害。特别是囊尾蚴的危害远比成虫为大。它寄生在人体肌肉,则感到酸痛、僵硬;如侵入眼中,可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寄生于脑内,则因脑组织受到压迫而出现神经症状,抽搐、癫痫、瘫痪等导致死亡。 * (二)旋毛虫病 旋毛虫是一种很细小的线虫,—般肉眼不易看出。成虫寄生在寄主的小肠内,幼虫寄生在寄主的横纹肌内,卷曲呈螺旋形,外面有一层包囊呈柠檬状,人、猪、犬、猫、鼠及野生动物都能感染。当人食用含有旋毛虫幼虫的食品后,幼虫由囊内逸出进入十二指肠,迅速生长发育为成虫,并在此交配繁殖,每条雌虫可产1500以上幼虫,这些幼虫穿过肠壁,随血液循环被带到寄主全身横纹肌内,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卷曲呈螺旋形,周围逐渐形成包囊。 * * 当人食用患旋毛虫病的畜肉一周左右,出现胃肠炎症状及肌肉疼痛,甚至使肌肉运动受到限制。如果幼虫进入脑、脊髓,也可引起脑膜炎样症状。其幼虫不但寿命长(有的可活10-20年),而且数目多(每克肌肉可有数千万),致病力强、危害性大、感染率高,能形成地方性流行病。 * 第四节 病毒 一、病毒污染食品的途径 二、禽牛感病毒 三、疯牛病病毒 四、病毒危害的控制 * 当前对病毒的了解相对较少,为什么? 当前对食品中病毒的了解较少,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病毒不能像细菌和霉菌那样,以食品为培养基进行繁殖,这也是人们忽略病毒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其二是在食品中的数量少,必须用提取和浓缩的方法,但其回收率低,大约为50%;三是有些食品中的病毒尚不能用当前已有的方法培养出来。 * 一、病毒污染食品的途径 1、动植物生长的环境被病毒污染。 2、原料动物病毒 3、食品加工人员带有病毒 4、不良的卫生习惯 5、食品交叉感染 * 有些真菌污染食品或在农作物上生长繁殖,使食品变质或农作物发生病害,而且还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真菌毒素,这种物质引起人和动物发生各种病害,称为真菌毒素中毒症。经过在三十多个国家的调查,按真菌毒素的重要性及危害排列,排在第一位的是黄曲霉毒素,以下依次为赭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橘霉素、杂色曲霉素、展青霉素等。 *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写AF) 1960年在英格兰南部和东部地区,有十几万只火鸡因食用发霉的花生粉而中毒死亡,发现肝脏出血、坏死,肾肿大。研究者从霉变的花生粉中分离出一种荧光物质,并证明了这种荧光物质是黄曲霉的代谢产物,是导致火鸡死亡的原因,后来将这种荧光物质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 1、结构及理化特征 * 目前已经分离出的黄曲霉毒素有二十多种,分为AFB和AFG两大类,它们是结构类似的一组化合物,均为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 * 黄曲霉毒素的主要种类有B1、B2、G1、G2、M1、M2, B1、B2在紫外光下产生蓝紫色荧光, G1、G2产生黄绿色荧光, M1、M2是B1、B2的羟基化衍生物,人及动物摄入B1、B2后在乳汁和尿中可检测出其代谢产物M1、M2, B1的毒性是最大的。 * 2、产毒菌种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集峰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菌种产生黄曲霉毒素所需要的最低相对相对湿度为80%左右,所需要的温度为12-42℃ ,最适温度为25-32℃ 。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