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精神”系列之十尽其性,俟其命.docVIP

“孔子真精神”系列之十尽其性,俟其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真精神”系列之十尽其性,俟其命

“孔子真精神”系列之十尽其性,俟其命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他的名著《西西弗的神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诸如世界有三个领域,精神有九种或十二种范畴――都是次要的,不过是些游戏而已。”他举例说,伽利略因为生存原因放弃日心说的主张无可厚非,因为“地球或太阳哪一个围绕着另一个转,从根本上讲是无关紧要的”,不值得为这个所谓的“真理”遭受火刑[1]。在一切哲学问题中,首先需要回答的就是生命的意义何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儒家那儿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性命。   今人习惯上把性命二字连用为一词,殊乖本源。盖性与命为截然不同之二事。性者生也,古书中初无“性”字,生即是性,性即是生。人受父母精血而生,生而有之的禀赋即谓之性。此性何从生出?天命使之如此。命的本义,是使令的意思。《中庸》劈头即曰“天命之谓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性自命出,命自天降”[2],皆谓性是天所命使之然。由“命者,使也”又引申出主宰之义,由主宰之义又引申出命运之义,故命、天命,皆指人一生之遭际阅历祸福吉凶而言,儒家谓之命,佛家谓之果报。人之命,不外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二途,对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的态度怎样,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如临难苟免还是舍生取义、临财苟得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体现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低、生命价值的高下。面对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做出选择,就是用实践回答生命意义何在的问题。   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即是“命”的全部含义。处生死之道,子夏说得最斩截:“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孟子则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处穷达之道,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中庸》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要之,人的生死夭寿,贫富穷达非人力所能强,纵有管乐之才,伊吕之志,不得其时,亦只能如孔子一般累累如丧家之犬,故君子只能修身以待其命。身即是性,修身全在能尽其性,尽其性,是让自己的性情自由成长,终至人格完全之意。《中庸》云:“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孔门之徒,修身洁己,固然是希望得遇圣主明时,成兼济天下的事业,然君子不得其时,亦当慎独有守,以人生实践彰显生命的庄严与崇高。《中庸》以能尽其性者终能与天地参,即是说能尽其性,乃可以在精神世界与天地同寿。《左传》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之道,在能尽其性。譬如颜回生于贫贱之家,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不幸蚤死,然孔子称其贤,其原因便在于颜回活着的每一天,都活出了生命的庄严、生命的崇高,他代表着人类脱离动物本能,通向神性的努力。又如天不假伯牛以年,身患麻风而夭,孔子从窗户里拉着他的手,感叹说:“亡之,命矣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其命如此,固非人力所能转移,然既能尽其性,已无忝孔门贤弟子之列。故孔门性命学说只是“尽其性,俟其命”六字,人生意义,亦全在此六字之中。   一旦明性命之学,则处险境安之如夷:      《伊川学案》   贬涪州,渡江中流,船几覆,舟中人皆号哭,先生独正襟安坐如常。已而及岸,同舟有父老问曰:“当船危时,君独无怖色,何也?”曰:“心存诚敬尔!”父老曰:“心存诚敬固善,然不若无心。”先生欲与之言,父老径去不顾[3]。      视死亡如坦途:      《伊川学案》   大观元年九月庚午,卒于家,年七十五。疾革,门人进曰:“先生平时所学,正今日要用。”先生曰:“道着用便不是。”[4]   程颐同舟父老言心存诚敬不若无心,是禅释之言,寂灭之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真正修炼到无心寂灭之境,则人已成非人,又何足论哉?当生死关头,顺命处之,不肯苟延残喘,不肯失其庄严诚敬之心,且明言学问讲到有用没有便不是学问,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这是何等庄严崇高的气象?程颐对性命之学的践行之彻底,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另一位宋儒张横渠曾给他书房两边的窗户做了铭文,东曰“砭愚”,西曰“订顽”,程颐认为不如叫“东铭”“西铭”。《西铭》旨意纯粹广大,是彻悟性命之言。据朱熹说,程门专以《西铭》开示学者。此文又收入《正蒙》,成为《乾称篇》的一部分。其辞曰: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