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女人与她 “同心希望家园”
一个女人与她 “同心希望家园”
每天,马小朵都要“从一个‘北京’,赶到另一个‘北京’”。
起点是万寿路甲15号院,紧靠着一家五星级酒店和一个高级超市,周边的房子每平方米卖到3万多元。
目的地叫刘娘府,一个聚拢了上万名打工者的城中村,房租最贵时也不过每月300元。
在这片被官方文件称为“社区”的聚集地,流动人口数量是常住人口的10倍。“他们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从4年前来到这个社区开始,马小朵和她创办的民间组织“同心希望家园”,努力帮漂泊的外乡人找到家的感觉。
“这个社区的温度不属于打工者”
马小朵很早就发现,在刘娘府,到处都可以找到“公共”的影子。
3个厕所是社区里最“豪华”的公共建筑。但是,由于公厕数量是按照常住人口数量规划设计的,所以每天清晨,厕所门口都要排起长队。
社区里最大的公共住宅,是在过去猪圈的基础上砌上墙,再搭上一个大顶建成的,人们至今还以“猪场”来称呼这个上千人居住的地方。类似的住处还有“鸡场”,因为每月租金不到100元,早已人满为患。
社区里还有一个公共浴池。但价格让很多打工者望而却步。
在社区居委会的大院里,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服务站的办公室面积最大,主要工作“好像就是办暂住证”。
在这个社区,有北京户口的人可以去居民液化气服务站换气,40元一罐;而没有北京户口的人,则必须花上140元一罐的价格向私人服务站购买,买来的气罐大多是早已淘汰的旧货。
“这个社区的温度不属于打工者。”马小朵说。
她甚至认为,这里更像是一个松散的民工聚居地,而算不上一个“社区”。它缺少一个社区应该有的文化、精神纽带,住在这里的打工者缺少归属感。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她一头扑在这里,整整坚持了4年。
“城市永远都不是我的家”
马小朵在乎“归属感”,因为这个44岁的女人曾被这3个字“折磨了整整28年”。
翻开这个女人的人生,城乡纠葛如影子一般,对她紧追不舍。1982年,16岁的马小朵从江苏溧阳老家来到北京做保姆。从那一刻起,“外地人”的身份就一直困扰着她。她的第一次恋爱,因为男方的北京人??份而阻力重重。听说深圳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她去了深圳。后来,她拥有了深圳户口,并嫁给了她的初恋。然而,当她想把孩子的户口随丈夫迁到北京时,派出所的警察说:“那还了得,这北京的窗户一开,什么苍蝇,蚊子,不是都飞进来了?”
她说,城乡之间,总有些问题是她永远也想不清楚的。走起路来,她总是低着头,步子又小又快,被丈夫取笑为“日本女人”。但马小朵自己知道,“那种谨小慎微,是常在屋檐下的证明”。
如今,身份已经变成了城里人,但马小朵仍然觉得“城市永远都不是我的家”。因此,她尤其能体会在北京的农民工。这也成了她创办同心希望家园的直接原因,“我希望能真正回到这个群体里,去服务他们。”
4年来,她每天有10个小时在社区里,丈夫被迫干起了家务;而读初中的女儿为了帮社区里的孩子募集旧书,“已经打入了校学生会”。
“创造家的感觉,
让农民工拥有主人的心态”
马小朵在刘娘府创造归属感的尝试,是从一家超市开始的。
说是超市,其实只是一间出售旧衣服的小店。衣服是从各个大学募集而来,低价卖给社区的打工者。一般的衣服绝不会超过5块钱,碰到冬天的羽绒服,如果有6成新,又是“大品牌”,“比如李宁牌”,才会标上“13元的超高价”。
在这个爱心超市出现前,离刘娘府最近的服装市场步行要40分钟才能到,衣服最便宜也要20元一件。自从2006年开业以来,爱心超市每年能卖出上万件的衣服,大概可以为社区里的打工者节省30万元。超市每天的流水账都会贴在门外,截至去年年底,这家超市连续3年盈利上千元。这些钱,捐助过一个社区里患白血病的孩子;一个社区妇女患了子宫癌,死后却没钱火化,爱心超市出了这笔钱。
不过,这些“业绩”并不是马小朵开办爱心超市的主要目的。她是想通过这个超市“创造家的感觉,让农民工拥有主人的心态”。
店长宋朝莲是河南人,在这个社区生活了10多年。在超市开业前,她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看电视。如今,她每天都坐在缝纫机旁,把卖不出去的衣服做成鞋垫,送给工地上干活的小伙子。3年来,她在这里结识了20多个同乡姐妹。
超市里摆放着十几把塑料板凳,用来给打工者们聊天时坐。一些人从工地下班后,会相约在超市聊天。
一个在国外做研究的华人学者来到爱心超市后觉得:“在这间屋子里找不到歧视,只有打工者才会来,大家就会觉得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只属于我们的地方。”
“他们长大后,
就是这个家的建设者”
马小朵经常把女儿带到社区里和社区里孩子一块玩。她常说:“记住,你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