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M25现状及其检测技术wps
南京工程学院
论文标题: PM2.5的现状及其检测技术
学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PM2.5的来历及其普及
PM2.5的简介
PM2.5的来源及其组成
PM2.5的危害
4.1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4.2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
4.3致癌
4.4环境方面
5.PM2.5的治理与防护
6.PM2.5检测原理
一、重量法
二、微量振荡天平法
三、Beta射线法/β射线法
7.常用的PM2.5检测仪及其技术指标
7.1技术指标
7.2技术特点
8.PM2.5的相关产品及其产业发展
9.中国的PM2.5的发展及其挑战
9.1PM2.5治理难题
摘要:本文以PM2.5的来历背景,简单的介绍的它的检测技术的发展,综合叙述了它对环境,经济的影响,以及普通民众对它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PM2.5的简单介绍,检测技术及其影响
PM2.5的来历及其普及
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王存忠教授介绍,1971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对大气中的6种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其中就包括悬浮在大气中的粒径为25微米至45微米的颗粒物,英文拼写是particulate matter,缩写为PM。“此后的医学研究证明,真正危害人体的PM是粒径更小、相对表面积更大、吸附污染物能力更强的粒子群。”
197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修订了原标准中颗粒物的粒径尺寸,提出“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即指悬浮在空气中,粒径≤10微米的颗粒物,记为PM10。
随后,气溶胶化学和医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对于可吸入颗粒物,粒子大小不一样,可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深度也不同——较大的粒子多数被阻留在上呼吸道,而更小的则能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泡。于是在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以2.5微米为界限,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分为两类——一是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粗颗粒物”;二是粒径≤2.5微米的“细颗粒物”,记为PM2.5。
“此前,PM2.5大多出现在专业研究领域,在国内普通公众并不知晓。只是近年来雾霾频发,人们由于关心自身健康状况而更加关注空气质量标准以及“PM2.5事件”的爆发,PM2.5才逐渐走进公众视线,并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 。
然而PM2.5事件究竟是怎样被引爆的呢?说来也巧,始作俑者居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
为了保障美国外交人员的身体健康,或者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原因,美国大使馆在自家的院子里安了一台空气质量检测仪器。在11月的某一天,这台机器“爆表”了,它检测到空气污染指数超过了最高500的系统上限,到达了522,而500意味着“非常危险”(美国标准,胆小者慎入)!实际上,早在去年的11月21日,美驻华使馆的PM2.5监测数据就爆过一次表,当时使馆描述其为“Crazy bad”(令人疯狂的糟糕)。
但这事没完,美国人认为“Crazy bad”的同时,政府的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大气质量仅仅是“轻度污染”,巨大的落差让普通民众对生存环境早已脆弱的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这个过程在微博的力量介入之后,很快PM2.5成为了年度热词,也引发了无穷尽的“口水仗”。
PM2.5的简介
细颗粒物拼音Xìkēlìwù,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细微颗粒物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定名PM2.5叫“细颗粒物”;PM1或称“超细颗粒物”;PM10称之为“可吸入颗粒物”。
PM2.5的来源及其组成
PM2.5既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为。
自然来源包括:风扬尘土、火山、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但PM2.5的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 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 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
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