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文历法21
教学任务2 天文历法教学任务2 天文历法一、《夏小正》和《石氏星经》二、张衡和地动仪三、僧一行与《太衍行》四、沈括和《十二气历》五、郭守敬与《授时历》六、徐光启和《崇祯历书》一、《夏小正》和《石氏星经》《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一、《夏小正》和《石氏星经》《石氏星经》,古代汉族天文学著作。由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家石申(一名石申夫)所著。据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著《天文》﹐这大概是石申著作的本名﹐大约在西汉以后才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天文》共八卷。因为这部书有很高的价值,所以被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石氏星经》这部书已经在宋代以后失传,今天我们只能从一部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石氏星经》的一些片断摘录。从这些片断中我们可以辑录出一份石氏星表来。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一百十五颗的赤道坐标位置。二、张衡和地动仪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三、僧一行与《太衍行》一行(673~727),佛僧法号名。本名张遂,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武功县,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古都长安华严寺。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籍贯为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旧唐书》载:“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属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编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一行观星图四、沈括和《十二气历》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北宋科学家之一,也是政治家。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一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十二气历是一种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历法。我国传统的历法有两大缺点:一是以12个月配春夏秋冬四季,一季3个月,有闰月则一季为4个月,太不整齐。二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在一年中的位置前后游移达一个月,一般人无法掌握。针对上述情况,沈括提出的新的历法“十二气历”:实行阳历,不用闰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参照节气定月。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年的第一天为立春。十二气历的原理和现今和阳历是一样的。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较好地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因此是一种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但是,十二气历遭到封建势力的诋毁,并未行用。《十二气历》五、郭守敬与《授时历》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