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建立与维持修稿0302doc.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流建立与维持修稿0302doc

05基金重点项目申请草稿 题目 球形环等离子体电流非感应建立及维持的研究 Research of non-inductive plasma current build-up and sustainment in spherical torus 摘要 等离子体电流的无感应建立和维持在磁约束聚变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其在球形托卡马克中,有可能通过同轴螺旋注入或电子回旋波等方法实现等离子体电流的无感应启动;启动的电流通过转换、爬升,成为典型球形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放电电流;同时利用辅助功率和等离子体自持电流效应维持等离子体电流,从而实现球形托卡马克中无中心螺管的运行模式。本申请的目标就是在球形托卡马克SUNIST装置中,在有效的等离子体电流启动方式基础上,探索将启动电流转换为典型的等离子体电流的基本手段,建立利用射频波,尤其是低频的阿尔芬波维持等离子体电流的基本方法,同时对非感应电流建立和维持中的物理过程进行研究。 立论依据 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低环径比托卡马克磁约束途径,也称球形托卡马克(ST)[1]于90年代中后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第一台原理演示实验装置—START上,等离子体环向比压达到40%,同时展现了优秀的约束特性[2]。这意味着利用这一途径有可能以较托卡马克小得多的装置规模实现聚变能的应用目标。在这一成功的基础上美国和欧洲分别制定了原理验证的研究计划,美国的NSTX和欧洲的MAST于2000年前后投入运行。目前正在进行的实验中,比压值已超过30%[3],明确地观察到了离子回旋高次谐波快波的电子加热和电流驱动效应,对电子波恩斯坦波的激发条件的探索也有了一些结果。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NSTX和MAST两个兆安量级的装置领军,包含俄罗斯的GLOBUS-M和GUTTA,日本的TST-2、TS3/4,LATE,和规划中的HIST,美国的PEGASUS和HIT-II,巴西的ETE,中国的SUNIST等一批装置密切合作的研究群体。从球形托卡马克理论预期、小装置探索及在原理验证装置上至今的表现,可以看到,只要这一磁约束位形能够走上发展的轨道,它的优势都得到了强烈的表现。如果预期的原理验证目标能在未来几年实现,国际上将考虑研究自持燃烧的球形托卡马克实验性反应堆。这一步已经列入了美国未来二十年科学研究装备规划的中期计划部分,优先级并列第18位。 世界上现有的球形托卡马克装置均在2000年前后投入运行,我国首台球形托卡马克装置—SUNIST(中国联合球形托卡马克的缩写)经过三年的建设于2002年底建成[4],2003年投入实验。在我国重点推动托卡马克途径研究的形势下,这一装置将为对环形等离子体的全面认识,发展球形托卡马克的技术储备提供国内唯一的实验起步平台。 球形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优势源于低环径比。但是随着环径比的减小,纵场的中心导体和加热场的中心螺管被挤压在十分狭窄的空间,处于甚高电流密度运行状态。考虑到聚变反应产生的高中子负荷,将使已经运行在高温度、高应力的部件负荷雪上加霜。这是球形托卡马克发展前景受到置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无感应(或无中心螺管)的等离子体电流启动、建立及维持成为了球形托卡马克研究的热门课题[5]。其中包含两个方面,或者说两个步骤的内容,其一是球形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电流的无感应维持,其二是利用非感应的方法实现等离子体电流的启动和建立,从而彻底地在球形托卡马克结构中去除加热场或中心螺管,消除引起麻烦的根源。这两部分内容有联系但又可以相对独立,都是国际球形托卡马克研究的热点,均为本申请的研究内容。彻底去除中心螺管是我们研究努力的长期目标,但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妥协的结果,如在代价过大的情况下,保留弱中心螺管仅承担等离子体电流启动及部分电流建立的功能,使其工作负荷大大降低。本申请“球形环等离子体电流非感应建立及维持的研究PENG Y-K.M. STRICKLER D. J. Nuclear Fusion 26 (1986) 769 [2] Alan Sykes 17th IAEA Fusion Energy Conference IAEA-CN-69/OV2/5 [3] E.J.Synakowski Nucl. Fusion 43 (2003) 1653–1664 [4] WANG Ying, et al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2003) 2017 [5] PENG M. Joint Spherical Torus Workshop US-Japan Exchange Meeting (STW 2004) [6] R. Raman, et al Joint Spherical Torus Workshop US-Japan Exchange Meeting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