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网络传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摘 要:网络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从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转化做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传统文化有序、有效地传播。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2-0038-05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中华民族的迁徙、融合,传统文化也不断地积累、沉淀、传播和发扬,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奇葩。当人们翻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时,就会发现传播技术和手段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文化正是在传播中得到升华,借助传播的方式得以积淀,可以说,没有合适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传统文化就无法传承和发扬光大。正是因为没有恰当的传播方式,“六经”之一的《乐经》才会失传;正是因为没有先进的录音手段,我们才永远无法听到被称为“天籁之音”的《霓裳羽衣曲》和白居易所描绘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的时候,传统文化又有了视频、图像、计算机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这些新的传播方式正在和将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什么变化,它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值得我们关注。      一、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的历史绵延走来,千百年来不断地传承、积淀和更新。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的局限,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文化传统保存和传承也各有特色。   1.瞽?记事,口耳相传。文化起源之初,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繁衍生息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宗教礼仪,都是靠口耳相传而得以流传。据说,原始部落的历史就是靠盲者的记忆而口口相传。为此,要专门把明眼人的眼睛搞瞎,让他心无旁骛,毕其一生记忆和背诵部落的大事,盲者也就成了最早的史官。至今,人们还能够从先秦的典籍里看到这种文化传承的痕迹。《周?礼#8226;春官#8226;宗伯》说:“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氐?三百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郑玄注云:“凡乐之歌,必使瞽?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又说:“瞽?掌播、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由此可知,瞽?是乐官。《国语#8226;周语》记录单子谓鲁成公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可见,他们的工作不单单是奏乐,而是连带诵诗,其内容多为政治。《国语》中还有其他类似的记载。《晋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庶人传语,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蓍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齐姜曰:吾闻晋之始封也,瞽史之纪曰唐叔之世,将如商数。”《楚语》:“临事有瞽史之惧,燕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不失诵。”[1]由以上典籍可以看出,“瞽史”一体,各有所司。瞽者把有关政治的说教唱出来,史者把有关政治的历史写出来。   2.文字出现,钟鼎留痕。上个世纪之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实了商周时期已经开始有简单的文字记载。由于迷信,商周帝王凡事都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结果和验证情况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进行保存。甲骨文献档案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成为保存和传承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蛮荒年代。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00年。甲骨文之后,中国文明史上出现了金文。金文是指西周至春秋时期铸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这些文字记载了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这些带有文字的青铜器不仅传承了历史,也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和物质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师徒教授,薪火相传。中国文化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当社会组织出现精细化分工,非农业的手工劳动者成为社会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某些拥有专门技能的劳动者往往用私相传授的方法,使自己的技术得以流传,并成为子孙后代赖以养家糊口的本领。另外,一批不从事农业劳动的知识分子用广收门徒的方法,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并使之成为一种学术流派。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把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对社会的反思,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写进自己的著作,并在此基础上教授弟子,自成一家。这种分门立派、揽徒授业的方式,加速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奠定了封建王朝主要思想体系的基石。这种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