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关,没有围墙博物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大关,没有围墙博物馆

八大关,没有围墙博物馆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建筑,述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见证着这个城市的荣耀,青岛的八大关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作为青岛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见证之一,八大关的成长历史尚不过百年,然而,从它出现的第一天起,它的发展就与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八大关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青岛人的心,因为它的存在,青岛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特征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它的风雨历程恰恰是青岛回归后近百年历史的凝聚和缩影。往事已随风,但每一次聆听八大关,体味着历史画卷中的那份跌宕回旋,感受着八大关与生俱来而又愈加凝重的美丽,都不免感怀青岛回归以来的沧桑巨变,内心都会被轻轻地触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八大关“前传”      与中国其他几个著名的别墅区不同,八大关的长成自有渊源:汇泉湾为八大关之前缘,这处半月形的海湾,在上世纪之初即一跃成为东亚的避暑胜地和休闲中心,东亚第一海水浴场、跑马场、高尔夫球场、露天音乐台、度假宾馆、游艇码头等旅游设施一应俱全。按照“样板城市”的第一个规划,这里属于别墅区。上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一批经典德式别墅建筑出现在海湾西北海岸并快速形成规模。而此时,汇泉湾以东、太平山正南区域还是城市边缘地带,除了山下的依尔梯斯兵营和汇泉岬的炮台外,鲜见别样建筑,往南更处于满目苍翠的原生状态。然而,以当时的城市发展趋势,蛰伏的八大关区域似乎注定会被视为汇泉湾别墅区的天然延伸地带,宛若处子,静待新契机的降临。上世纪20年代,日本人将青岛的重心北移到大港周围,直到临近1930年,青岛的管理者才再次将目光投向前海。   1929年,青岛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特别市”,渐渐成为“已不能不认为重要之区”。随着高潮迭起的第二轮城市建设,八大关一带作为“特别规定建筑地”而迅即成为众人趋之若骛的焦点,寓华的外国侨民、商人、传教士与外交官,中国新兴权贵与社会名流无不热衷于在此求田问舍,俨然是身份的一种象征。此一趋势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直至40年代末,别墅区基本成型。八大关是时空交织的复合景观,从上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汇泉湾别墅区的建设,到上世纪30年代在其东部一片空旷地带上建起的新别墅区,恰好象征着青岛早期城市建设的两轮高潮。   上世纪30年代初,八大关区域开始建设道路体系,经过先建一条再建六条最后建三条的过程,到了30年代中期,这里基本形成了三纵七横的街区格局。耐人寻味的是,规划之初,十条路除山海关路外,均非以关路命名,而是以山东省内的临沂、涛雒、青口、石岛等地命名,此后才以海内名关命名。三纵七横连中国,路在神州无尽处。弃小鲁而用天下名关命名显然是别有深意,一部别墅文化史也因此具备了广义地理景观学上的寥廓景深。      “八大关”三字最早见诸报端是在1948年9月的青岛《民言报》刊载的征地广告,文为:“……兹征求八大关路空地一段”。由此来看,当时市民已经对八大关路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共识,八大关路这个叫法已经得到相当的社会认同。那么,明明是十条关路,为何不叫“十大关”而叫“八大关”呢?文史专家孙保锋考证认为,可能与八关山有一定关系。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喜欢用“八”,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曾把海大校内的山命名为八关山。投降后,日伪政府规定的路名地名绝大多数被改正,惟独八关山保留下来沿用至今,一些老青岛人很可能受到八关山的影响,将十条关路叫做八大关路,后来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八大关。也有人认为,“八大关”名之缘起,是一种兼备地理特征与人文感召力的说法,或有“四面八方、天地昭然”之寄托也未可知。不过,目前两种说法都未找到直接的证据。      八大关,为青岛的荣誉而生      当今天的人们倾慕于八大关的美丽时,或许不会想到,八大关最初引起当政者的重视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更多源于一种渴望,一种中国人急于向世界证明自治能力的渴望。   1891年青岛建置后,先后被德国人和日本人所统治,这座城市虽已声名远播,但它所展示的却只是德日殖民者的“治理能力”,而非中国人之功。1922年,经过“五四”运动及其后中国人若干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政府终于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然而,从这个被异国统治了太久的城市回归中国的第一天起,质疑中国人能否治理好青岛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甚嚣尘上。中国人能否治理好青岛?中国人从未如此迫切地想要给世界一个证明,“八大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翻阅八大关的档案和资料,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对八大关所进行的规划和建设是如此地苛求完美。正因为此,让八大关在建设之初便承载着重要的使命――成为不可复制的完美的城市范本。   这个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街区,这个汇集了各种建筑风格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即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