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28.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28

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 辛 德 勇 东汉人“书圣”张芝(字伯英)有语云“匆匆不暇草书”,后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经常 被引述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最早出自西晋时人卫恒所撰《四体书势》,《晋书·卫桓传》全文 载录有这篇文章,其相关部分内容为: 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篇。后有崔瑗、崔寔, 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 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号 1 “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 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劭传》以及唐初人所纂《艺文类聚》摘引此文,“匆匆不暇草书” 俱作“匆匆不暇草”2 ,应属转录时随意减省,乃是这类著述的通行做法,自可置而不问。 至迟从唐朝起,就有人把张芝所说“匆匆不暇草书”,理解为因时间仓促而来不及或顾 不上用草书书写,即将其读作“匆匆,不暇草书”。例如唐人蔡希综在所撰《法书论》中即 有论述说: 张伯英偏工于章草,代(世)莫过之。每与人书,下笔必为楷则,云“匆匆不假(暇) 草书”。何者?若不以静思闲雅,发于中虑,则失其妙用也。以此言之,草法尤难。3 宋人黄庭坚亦有同样论述云: 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余将至青衣,吾宗子舟求余作草,拨忙作此,殊不恭。古 人云“匆匆不暇草”,端不虚语。时涪翁年五十六矣。4 宋元间讲究草书书法艺术者,形容草书之难以猝然而作,甚至普遍流行有“家贫不办素食, 事忙不及草书”或“信速不及草书,家贫不办素食”这样一些谚语5 ,将草书字与有闲阶层 精致考究的素食相并比:看似简单易为,实际甚难制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很容 易同样偏向于从书法艺术角度出发,来理解一代草书宗师张芝“匆匆不暇草书”这句话,自 1 《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三六《卫瓘传附卫恒传》,页 1065。 2 《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二一《刘劭传》刘宋裴松之注引卫恒《四体书势》,页 621 。唐欧 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卷七四《巧艺部·书》引卫恒《四体书势》,页 1267。 3 宋陈思《书苑菁华》(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卷一二《书论》下收录唐蔡希综《法书论》,页 9a 。 4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津逮秘书》本)卷八“书自 草李潮八分书后”,页 78 。 5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丛书集成》初编排印《粤雅堂丛书》刊《姑溪 居士全集》本)卷三九《跋山谷草书渔父词十五章后》,页 305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1)卷五○《书画伎艺》之“草书”条,页657。又元方回《桐江续集》(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六《七月十五日书》(页 5b )谓之曰:“‘家贫难办素食, 事忙不及草书。’今日果然如此,古人可信非欤?” 1 然也很容易认同上述蔡希综、黄庭坚诸人的看法,从而使得这样的理解,成为后世的主流观 点。如清人赵翼,在经过一番专门考辨后阐释说,西晋人卫恒正值草书“讲求结体用笔时, 是以作草甚难,而匆遽时有不暇也”1 。约略同时人厉鹗亦阐释云,乃是由于“草书虽减体, 其转折牵竖之妙,惟凝静不挠,始能为之”,因而才会出现“匆匆不暇草书”的说法2 。又如 清人刘熙载也论述说:“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古 3 4 人言‘匆匆不及草书’,有以也。” 影响所及,致使今人论及于此,大多亦做相同的解释 。 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解释。明代末年有一位为人尊称作“羊山先生”者,即对“匆匆 不暇草书”一语,做出有另外一种解释。这位“羊山先生”认为,所谓“不及作草者”,乃

文档评论(0)

bzhuangrduh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