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追求.docVIP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追求.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追求

孔子对“道”的追求 【摘要】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儒家大道。他终生追求的“道”,主要表现为“仁义道德”、“为政之道”、以及人生达到自由境界之后所获得的诗意体验。孔子追求大道的志向始终不变,直到生命的终点,“道”是其生命价值的终极体现。 【关键词】 孔子;大道;仁义道德;为政之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儒家大道。为了求证大道,追求生存的价值,穷究天人之理,探究宇宙奥秘,他孜孜不倦,发愤研读,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为了宣传他的道义思想,他广收学徒,杏坛教子,春风化雨,桃李天下,培育不少国家的栋梁之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一时办学蔚然成风;而且因材施教,硕果累累,使齐鲁大地成为儒圣的发祥之地;为了传播他的仁政思想,他一生有十几年时间餐风露宿,周游列国,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总结一生的感悟,他晚年著书立说,“韦编三绝”,废寝忘食,成就儒家经典之“六经”,从而成为儒家后学之“圣经”。 孔子追求的“道”首先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它泛爱众生,舍弃小我,以天下为己任,在忠君爱民和建立功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贵,就在于有道德,并能”参天地之化育”;而这道德,是以礼乐为中心的道德教化,而仁、义、礼、智、信等都是道德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一个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修心养性,身体力行,不断反省,追慕圣贤,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胸怀天下,无私无畏。为了追求这一人生的价值目标,孔子一生孜孜以求,无怨无悔,而且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求人,求诸己”,从而为中国士人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仁爱”思想是儒道思想的核心价值部分。仁者爱人,儒家的“仁”道不仅重视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视生命的精神价值,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人格独立与尊严。“志士仁人,无求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为了体现生命的价值和心中的理想,儒士可以视死如归,成就“仁者”的英名。同时,“仁”又体现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仁”更是一种优秀的人类品格,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也是“仁”的体现。一个仁人君子达到了这种“仁”的境界和自觉,便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张载语),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精神和道德价值。晚清儒者康有为始终反对“逃伦”、“独乐”,而倡导与人类共忧患的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都是儒家“仁者”思想的集中体现。 儒道思想更体现在礼乐精神上。孔子说过,“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倡导人类的一种礼乐精神。礼表现宇宙的秩序,乐表现宇宙的和谐。礼逾越了秩序则乱,乐逾越了和谐则杂。人不遵守礼乐,就难以用良知抑制不良的冲动,甚至会做出悖逆的事情来。如: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压少数,智者诈骗愚者,病者无人照顾,老幼孤独者流离失所,天下就会大乱。因此先王制作礼乐,就是使人有所节制,遵循大道。而且音乐之道,通于国政: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喜庆,表明政治清明;乱世音乐充满怨恨,表明政治的昏暗;亡国的音乐则满含悲哀,表现着民众的苦难。 礼乐精神更体现为儒道思想中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那是一种诗意人生的体现。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其精神之已到达超凡入圣、神游大虚的境界。孔子认为,生命的境界应体现在超越现实物质条件之上的精神自由和快乐逍遥——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天真烂漫,美妙无比,此乐何极?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吧,何苦空自忧戚,浪费光阴呢?这种乐感精神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在孔子看来,人生之乐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他感叹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说明了古人才真正从学习求道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其实,那些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人,也不会得到人生的乐趣。人的修养是为了自己达到真正的人生之乐,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以这种诗意人生的世界观,孔子十分注重自我的人格独立和人格操守,绝不会与世俯仰,随波逐流,其坚持大道的信念始终如一。他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理想主义的入世观体现了儒者特立独行的品性,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兼有出世与入世双重倾向的人。从他对社会的责任感来看,他是入世的;从他对生命的本质来看,他是出世的。这说明了,对一个开悟得道之人来说,他已经达到来去自如、毫无牵绊的自由境界。 虽然如此,从孔子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一个心忧黎元、胸怀天下的热血男儿,是一个以积极入世为主的精英知识分子。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经常迷路。有一次走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只见远处有两个农夫拿起锄头悠闲地耕种,并自娱其乐地唱着小曲。其中有一首歌唱曰:“沧浪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