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史考辨学伟大先驱 崔述
我国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崔述
一、生平事迹
我国有史以来,以作史而扬名的人确实不少,但能够称得上“大师”、“大家”的人却寥寥无几。所谓的“大师”、“大家”,是指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见解独到,开一代风气,奉为学界楷模的著名专家和学者。我们魏县历史名人崔述就是这样的史学大家、经学大师。他学识博大而精深,一生以研治经史为务,致力于疑古辨伪,考信求实,开了近代疑古辨伪风气之先河,成为古史考辨学的伟大先驱者。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府魏县(今河北魏县沙疙瘩村)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曾祖崔辑麟、父亲崔元森都是明道经世的儒家学者。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父亲崔元森对儿子崔述寄予厚望,家教严格。他牙牙学语时,父亲就教他识字,每每见到门联匾额、药橱菜谱, 父亲都指指画画,认真教儿子认读,并形象地讲解字义。他刚懂事,父亲就随读随讲,教他学习《三字经》、《神童诗》等启蒙课本。在父亲的教导下,他从五岁起,就开始攻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父亲教导有方,每讲授完一遍课文,就让他诵读百遍,自觉了解文义。正是在父亲的严加管束和悉心教导下,他才孜孜求学,熟读经书,学业有成。
求学入仕,正是当时学子们的追求目标。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到大名府应童子试,名列第一,受到知府朱煐的赏识。朱煐把他召到府内晚香堂,延请名师执教,与他儿子士琬一块学习。他在晚香堂求学八年,学业大有长进,填词赋诗,著文应对,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风发泉涌,才华横溢,被称为“当世奇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与弟弟崔迈应顺天府乡试,双双中举,一时传为科举佳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他奔赴陕西邠州迎娶大名才女成静兰。他们夫妻次年回归家乡。这时,恰逢魏县闹水灾,崔述一家流离失所,居无定处。大名知县秦学溥非常器重崔氏兄弟,特意在礼贤台畔购房置屋,供他们一家居住。他怀才不遇,此后五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他屡试不第,心灰意冷,再也无意仕进。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了生计,他在武安设馆,走上了教书的道路。他先后在武安、魏县、邯郸、大名、彰德等地教学。
嘉庆元年(1796年),吏部从会试落第举人中选拔官吏,他在五十七岁时才得已充任福建罗源知县。他为官期间,尽心尽职,兴利除弊,利公济民,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但他嫉恶如仇,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受到了当地达官显贵的忌恨和陷害。官场的险恶、虚伪、冷酷,使他的雄心抱负破灭了。他在福建罗源、上杭仅做了六年县官,就乞老还乡,专心著述。嘉庆二十年(1816年),他病逝家中,享年77岁,葬于礼贤台西侧(今魏县生态公园南)。
二、 著述立说
清朝中期,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强化思想文化控制,致使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术风气受到压制,而以考经证史为务的新风气——考据学蔚然兴起。因以汉代学风相标榜,考据学又称为“汉学”。这一考据复古风气在乾(乾隆)嘉(嘉庆)时期“灿然中天”,鼎盛一时,故又称“乾嘉学派”。在当世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崔述一边教学,一边研治经史,著书立说。他承继家父明道经世之遗志,不以训诂考据为能事,而是专以辨虚实为要务。他在三十岁时,愈发觉得“经传多异”、“传经失误”,群经后世传注多与原文本义不同。他重新认识儒家经典及后世传注,由怀疑而转入辨伪、考信,由治经转而治史,“穷心经史”,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留传真经,保存信史,以维护儒家正统的权威性。他传承和发扬中国儒学批判与疑辨的精神传统,按照以经证史的的原则,以细于推求、长于考信的治学方法,对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乃至孔孟二圣的古书古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辨伪考信,批驳了先秦诸子的种种谬误之处,纠正秦汉以后千百年来群经注疏的诸多缪传与伪说。他回归儒家原典,“考信于六艺”,对于注文相符部分,给予肯定;对于注文不合部分,一一辨明;而对于无证无考的部分,宁缺存疑,也绝不妄言惑世。
他以儒家经书为准,遵造“考古必确、析理必精,考而后信”的治学原则,对于战国秦汉以后关于上古史的种种说法,一概溯其根源,细加考察,一件一件辨其真伪,澄清了其中诸多曲解附会之说,提出了不少独到而精当的见解。他在《唐虞考信录》中,考证三皇根本不存在,唐虞以前的帝位,既无禅让,也无继承;在《洙泗考信录》中,他指出了《史记·孔子世家》的种种不实之处,批驳了《孔子家语》的诬罔之说,甚至对《论语》的谬论也有所指责,清除了汉儒美化、乃至神化孔子的虚妄、夸大之词,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古文尚书》唐宋以来,长期被奉为儒家经典。他在《古文尚书辨伪》一书中,从《古文尚书》的著述源流、文体形式、语言风格入手,以“六证”、“六驳”的论述方式,考辨二十五篇经文之伪,成为明清以来考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