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索氏家族源流的简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索氏家族源流的简介

一、?? 敦煌索氏家族源流简介 据《姓氏考略》记载:“殷人七族,索氏之后。”“胡人有索氏,唐之索元礼是也。”索氏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代。据《元和姓纂》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在鲁(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建立了鲁国,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和尾勺姓。他们都是“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他们在服从周公法制的前提下,在鲁国担任各种“职事”。[⑩]其中的“索氏”定居于鲁,于是形成索姓。周武王灭纣索氏出了不少力,后来定居在鲁国因而成为名门望族。P.2625号《敦煌名族志》也有记载:“索氏,又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于经索,因而氏焉。武王灭商,迁之于鲁,封之为侯。秦并六国,庄侯索番钹仕,国除。汉武帝时太中索抚、丞相赵周直谏忤旨,徙边,以元鼎六年从钜鲁南和迁往敦煌。” 这些文字只是简单介绍了索氏家族姓氏的来源。其实每一个姓氏都有它的来源,这并不能作为选择索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更重要的原因是索氏家族在迁移到敦煌这一地区后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对整个敦煌地区的影响。 敦煌古称“瓜州”,是羌、戎、匈奴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生产生活的地区。汉代以来,中原地区的汉族统治者为了适应封建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地区连年用兵,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设置敦煌郡。从此,大批中原汉族士兵、农民、商人移居于此,其中包括一些官吏和将领。这些官吏、将领凭借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家族的势力,逐渐形成敦煌地方豪族。 除以上所说的移民敦煌地区的汉人以外,敦煌还是中国历代帝王流放罪徒的重要场所。毫无疑问,敦煌的这一特殊功能也构成了本地区汉人的重要来源之一。 向敦煌流放罪徒尽管由来已久,但现在留下来的有关这方面的确切记载也多在汉武帝以后。向河西地区移民的对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或以背逆亡道,家属徙焉”。[11]这里所谓的罪徒不包括那些“悖逆无道”者、“抱怨过当”者、“恶少年”以及赤贫无赖、游惰闲散之人,而是侧重于指那些因冒犯尊严而遭弃逐的政治犯以及其他有过之人,这当中包括因诸王欲谋不轨而受牵连者,有因直谏忤旨而冒犯天颜者,有因办事不力而有失君望者,如此等等。巨鹿索氏迁居敦煌就是这个原因。 在敦煌名族中,以巨鹿索氏迁入最早,p.2625号《敦煌名族志》云:   “汉武帝时,太中大夫索抚、丞相赵周直谏忤旨,徒边,以元鼎六年从巨鹿南和迁于敦煌。凡有二祖,号南索、北索。初,索抚在东,居巨鹿之北,号为北索。至王莽天凤三年,鸣开都尉索骏复西迁敦煌,骏在东,居巨鹿之南,号为南索。莫知其长幼,咸累代官族。”   敦煌索氏为西汉太中大夫索抚之后,原居河北巨鹿,于元鼎六年(前一一一)迁入敦煌,这一支后来被称为“北索”。王莽天凤三年,索氏家族又有一支由巨鹿西迁而至,这一支为鸣开都尉索骏之后,称为“南索”。在历史长河中,“北索”影响较大,名人众多。西晋大政治家、书法家索靖和执掌归义军政权的索勋都属于北索。而南索势力弱小,影响较小,逐渐为人遗忘。后代敦煌索氏追根溯源,都将郡望称为“巨鹿”。又因为索氏家族在建都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前凉政权中影响甚大,后来被列入“凉州六姓”之中。 敦煌索氏家族是汉唐时期的名门望族之一。在从汉末到唐末的八百年间,索氏族人一直活跃在变化纷繁的敦煌历史舞台上,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索氏家族有名闻域内的《索氏谱》。[12]注引《索氏谱》“(索)元,字天保,敦煌人,父绪,散骑常侍。元历征虏将军、历阳太守。”清代学者张澍辑录的《续敦煌实录》收入索氏人物四十四人。索氏家族是敦煌大族的典型代表。 索氏家族教育经历了两汉时期的初创、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极盛阶段和隋唐时期的继续发展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有资料记载的索氏家族成员的情况是在汉武帝之后,在两汉时期,索氏家族移民至敦煌以后,重视农业生产,逐步奠定了家族发展的经济基础,凭借其努力在敦煌地区形成郡望,成为当地有名的望族。到了魏晋南北朝,也就是河西的五凉时期,索氏家族内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与政治的挂钩使得家族的地位迅速上升,家族内部也逐步形成了一股以儒学传家的家学、家风,为以后家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由于五凉时期河西统治阶层对儒学教育的重视和提倡,索氏家族内部也涌现出一大批在儒学方面有相当造诣的优秀人才,表现出家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迹象。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吐蕃占敦煌地区和归义军统治敦煌的特殊时期,家族的教育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也不断改变自身的策略,以求得家族的生存与发展。佛教的广泛传播,为索氏家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索氏家族成员大多加入佛教组织,在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佛教义理的阐发方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