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9章-味精.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章-味精.ppt

一、我国味精生产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工业化生产开始于由水解小麦面筋或大豆蛋白质而制取。 1957年,日本率先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并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是被誉为现代发酵工业的重大创举,使发酵工业进入调节代谢的调控阶段。 目前世界产谷氨酸钠30吨/年,占氨基酸总量的2/3。 我国现已有200余家生产,年产量达15万吨,居世界首位。 二、味精的种类 味精 加盐味精 增鲜味精 第二节 谷氨酸生产的原料与微生物 一、原料 水 碳源:淀粉糖、糖蜜 氮源:尿素、液氨 无机盐:硫酸盐、磷酸盐、钾盐,微量元素(Mn、Fe等)。 生长因子:生物素 3、酶酸法 原理:先将淀粉乳用α-淀粉酶液化,然后用酸将其水解成葡萄糖。 适用性:适于大米或粗淀粉原料,可省去其精制过程,避免淀粉在加工过程中的流失。 4、双酶法 原理:先用淀粉酶将原料水解成糊精或低聚糖,再用糖化酶将后者水解成葡萄糖。 特点:水解条件温和,不要求设备耐腐蚀、耐高、耐高压,对原料要求粗放,但生产周期长。 ⑴升温液化法 将淀粉乳(30%~40%)调整pH为6.0~6.5,加入CaCl2,使Ca2+达到0.01mol/l,加入定量的液化酶,在保持剧烈的搅拌下,加热到80~90℃,保持30min左右,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然后升温至100℃,灭酶10min。 ⑵高温液化法 将淀粉调整好pH和Ca2+浓度,加入所需的液化酶,用泵将其打入液化桶(桶内有90℃的热水),淀粉受热糊化、液化。由桶低流入保温桶,90℃保温40min ,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 2.糖化 糖化温度和pH 取决于所用糖化剂的性质,若用曲霉糖化剂,温度 控制在60℃, pH 为4.0~4.5;若用根霉糖化剂,温度 控制在55℃, pH 为5.0以下。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酶的特性,尽量选用较高的糖化温度,这样可以加快糖化速度,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二)糖蜜原料及预处理 糖蜜干物质浓度很大,糖分高,产酸细菌多,灰分与胶体物质很多。 糖蜜的处理程序包括稀释、酸化、灭菌、澄清和添加营养盐等过程。 共同点: 1)革兰氏阳性。 2)不形成芽孢。 3)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4)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 5)在通气条件下产谷氨酸(需氧微生物)。 (1)有苹果酸酶和丙酮酸羧化酶。 (2)?-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弱,异柠檬酸脱氢 酶活性强,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弱。 (3)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高,经呼吸链氧化NADPH2 的能力弱。 (4)菌体本身利用谷氨酸的能力低。 二、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1、生物素的调节 生物素对糖代谢速率的影响 生物素对CO2固定反应的影响 生物素对乙醛酸循环的影响 2、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 生物素、油酸和表面活性剂,引起细胞膜的脂肪酸成分的改变。不饱和脂肪酸增加,饱和脂肪酸减少,细胞透性增大,使氨基酸更容易透出细胞,避免了细胞内氨基酸终产物反馈调节,从而增产氨基酸。 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由于细胞面内外的渗透压而泄露出来。 第四节 谷氨酸的发酵技术 一、工艺流程(见P133) ① 适应期:尿素分解出氨使pH上升。糖不利用。2-4h。 措施:接种量和发酵条件控制使期缩短。 ② 对数生长期:糖耗快,尿素大量分解使pH上升,氨被利用pH又迅速下降。溶氧急剧下降后维持在一定水平。菌体浓度迅速增大,菌体形态为排列整齐的八字形。不产酸。12h。 措施:及时供给菌体生长必须的氮源及调节pH,在pH7.5-8.0时流加尿素;维持温度30- 32℃ ③ 菌体生长停止期:谷氨酸合成。 措施:提供必须的氨及pH维持在7.2-7.4。大量通气,控制温度34-37 ℃。 ④ 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糖耗慢,残糖低。 措施:营养物耗尽酸浓度不增加时,及时放罐。 发酵周期一般为30h。 二、发酵过程控制 谷氨酸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菌龄及接种量、通风及搅拌、氧的传递、泡沫的控制等。用发酵条件来控制发酵过程中各种 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度,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的。 1、菌龄及接种量的控制 种龄:一级种子菌龄控制在11~12h,二级种子菌龄为7~8h。 种量:指接入发酵罐内种子的量占发酵罐内发酵培养基量的百分比。接种量的多少对适应期的延续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接种量一般以1%为好。 第五节 谷氨酸的提取 一、概述 (一)谷氨酸发酵液的性质 在发酵液中,除含有谷氨酸外,还存在着菌体、残糖、色素、胶体物质及其他发酵副产物。谷氨酸发酵结束后,发酵液的温度在34~36℃,pH6.0~7.5,接近中性。整个发酵液外观呈浅黄色浆状,表面浮有少许泡沫。 正常谷氨酸发酵液的组分如下: 1.L-型谷氨酸,一般以谷氨酸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