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各地的面塑工艺及相关风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各地的面塑工艺及相关风俗

山西各地的面塑工艺及相关风俗 资 料 收 集 整 理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中文1004班 柳婷 1090010413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山西各地的面塑工艺及相关风俗 俗话说,世界的面食在中国,中国的面食在山西。山西已经将面食工艺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先从面的种类说,有荞面、豆面、莜面、黄米面、玉米面等,再到每种面千变万化的制作工艺,像莜面栲栳栳、莜面洞洞、莜面饸饹、莜面鱼鱼、莜面猫耳朵、莜面饺子、莜面块垒;擀豆面、炒豆面、豆面麻糖;荞面碗托儿、玉米面拿糕等地方小吃。而在山西民间有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称“花馍”、“面羊”、“羊羔馍”“面人”等。各地叫法不一,。面塑,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传春秋时代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重耳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唯独介子推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寒燕儿寒燕儿寒燕儿插在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