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江西省德兴一中2011-2012学年生物 生物与环境(课件).ppt

名校联盟江西省德兴一中2011-2012学年生物 生物与环境(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校联盟江西省德兴一中2011-2012学年生物 生物与环境(课件)

漳平市永福镇古溪村一万多亩山林 2.土地资源丧失 随着森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和土地侵蚀日益严重。目前,全世界沙漠化面积达40×108hm2,100多个国家受其影响。全世界有30%~80%的农田不同程度地受到盐碱化和水涝灾害的危害,因侵蚀而流失的土壤每年高达240×108t; 3.淡水资源紧缺,水污染加剧 地球上的淡水不足全球水量的1%。目前,地球上约有20亿人饮用水紧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工业废水排量和生活污水排量也急剧增加, 全世界每年造成65 000×108m3水体的污染。 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 无锡太湖污染 淮河水污染 4.人口激增 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是有限的。人口激增所带来土地、粮食、能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人口激增已成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世界人口激增的标志之一是每增加10亿人口的相隔时间越来越短。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起源至发展到10亿人口(1850年),用了约50万年; 第二个10亿用了80年(1850—1930年); 第五个10亿仅用了12年(1975年—1987年7月11日)。 2005世界人口达到64.7亿,即每年约自然增长0.8亿人。 5.大气污染严重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烟雾事件和酸雨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越来越多的C02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农业开垦、森林火灾等进入大气,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C02废气达1.5×108t。 臭氧层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然而,由于人类生产所排放的氯氟烃气体、氮氧化物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因而地球的臭氧层正在日益消耗。 酸雨是由于大气中SO2和CO2在强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蒸气结合而成,一般pH5.6的雨水成为酸雨,其所含的主要是硫酸和硝酸。目前酸雨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酸雨的酸度也正在提高,已记录到pH2.1的酸雨。 (四)冻原 此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冰洋和极地冰盖南部与北方针叶林之间,称北极冻原;此外,在高山树线以上也有分布,称高山冻原 高山冻原 (五)水生群落 淡水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 淡水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 (六)湿地 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带; 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国家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统一整体。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一)生产者(producer) (二)消费者(consumer) 1.植食性动物 2.肉食性动物 (三)分解者 (四)非生物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物种流动 物种流动(species flow)是指物种在空间位置上的流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种群、群落等多种形式。 1.物种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内某一物种的增加或去除,可以造成系统内其他物种的大量灭绝或猛增。物种的变化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影响物质循环,甚至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物种流动的方式 植物借助风、水、动物等将母株上的种子 向环境传播。动物是靠主动和自身的习性进 行扩散和移动,称为迁徙(migration) 3.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是指一种生物有机体进入以往未曾分布过 的地区,并能不断繁衍自己种群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energy flow)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传递、转换的过程。能量流动以食物链为主线,并在生态系统中形成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 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 总初级生产量的一部分(占50%以上)用于自身生命活动,另一部分形成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向三个方面转移: 一部分被采食; 另一部分以凋落物形式存在; 增长自身的重量。 2.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 (1)植物被食草动物采食,贮存在食草动物体内,成为次级生产量。 (2)食草动物被食肉动物捕食后,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呼吸作用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传给分解者。 3.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