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文《风筝》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期间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反清革命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 1906年他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毅然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并发表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还与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第一集。他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人,不在于物;在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和精神的振奋。 1909年夏辛亥革命前夜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创作了《药》、《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和大量散文、随笔、评论,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1927年初,鲁迅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此时,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期间他参与创办《语丝》等著名文学周刊。 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O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领导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他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文学成就 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他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体现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最能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是他的杂文。他一生写了15部杂文集,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不同阶层的人物,有无情的揭露、愤怒的控诉、辛辣的讽刺、痛苦的呐喊、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变化多端。 风筝 背景介绍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 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速读课文,说说本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我”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我”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为什么“我”说自己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喜爱游戏是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而“我”为落后观念支配,以粗暴行径管束弟弟不准放风筝,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在得知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后,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自己对弟弟的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如此,全然忘却。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 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朗读并品味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总结 本文通过写“我”小时候以粗暴方式不准小兄弟放风筝,等到醒悟虽一心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