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家牧场到彰武县16.docVIP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皇家牧场到彰武县16

  从皇家牧场到彰武县 王紫晨 富饶美丽的彰武在建县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清皇家牧场——养息牧场,地处柳条边彰武台边门外。清光绪年间,东北柳条边外全面开禁招垦,皇家牧场迅速解体。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1902年7月19日),彰武县在皇家牧场地区正式设立。 大清皇家牧场,即大清朝廷管辖的牧场。养息牧场最初是由大清留都盛京(今沈阳)礼部管辖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由统领东北地区的盛京将军衙门管辖。皇家牧场的招垦,促进了彰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皇家牧场的管理和招垦也留给后人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皇家牧场——养息牧场的由来 彰武历史悠久。辽时属上京道临潢府辖区;金时属北京路懿州(州治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境;元时属辽阳行省懿州路;明初期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后屯卫。   广宁,即今辽宁北镇市。广宁后屯卫,系广宁五卫之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置于旧懿州地区,当时一个卫驻军屯5600户。永乐八年(1410年)徙治于义州卫城(今义县)。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骚扰,应付蒙古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王朝修筑了辽东边墙,也就是辽东长城。 辽东长城从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建,首先修建的是辽西、辽河套一带的长城,历史上称为“西墙”。广宁后屯卫西撤和辽西边墙修筑以后,彰武地区被隔于边墙(长城)之外,遂成为蒙古部落的游牧之地,名为苏鲁荒(“苏鲁”,满语,闲散荒凉的地方)。   清崇德二年(1637年)八月,清太宗睿亲王明末清初,辽东战乱频仍,百姓流离,田野荒芜,人烟稀少。顺治入关时,为了使百万满族人能从龙入关”,绝其后顾,清兵还毁坏了大量村镇房屋和田地农具。也使明朝200余年不间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辽东修筑的密集型城镇,从山海关到开原,形成的5里1堡、10里1台、30里1城的建筑体系,毁于一旦。东北一下子变得万户萧疏,满目疮痍,空旷如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1667)的23年间,清廷曾几次颁发条例,奖励移民开垦,以增税赋。 康熙六年(1667),刚亲政不久的康熙帝下诏吏部,废除招民授官之例,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此外还谕令在山海关、喜峰口等九处边门设关卡稽查,对人们出山海关严格限制。之后几年里多次修筑柳条边墙,划柳条边墙外为禁区。牧场牧场繁殖 盛京西85里之处设置的养息牧哈达牧群马营,是清廷为补充八旗军马之需而设的。康乾时期多次从养息牧场批拨马匹,补给盛京三旗军马之缺额。养息牧场马群削减后,滋生下降,耗费繁多,乾隆十九年(1754年)决定将其移归大凌河牧养,其养息牧原给关防交礼部销毁。但直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方将养息牧场的骟马二群、骒马六群归并到大凌河牧场。至此,养息牧场马群消失,马场闲旷。 在盛京西北320里养息牧边外设置的牧群牛营(新苏鲁克),是康熙帝为使养息牧场日渐孳生的牲畜有更广阔的草场而设的。康熙三十一年(1692)“养息牧牛群,设牧长一人,领催一名,牧丁十名……交盛京将军于蒙古等子弟内选补。”康熙三十二年时,设牛500头,为5群。以后陆续孳生至2381头,裁撤381头,定设牛2000头,分9群,设牧长1人,月食2两钱粮;副牧长1人,领催2人,牧丁15人,均月食1两钱粮,每2人管牛1群。6年平群1次。 应盛京祭祀黑牛之需,乾隆帝在盛京西北200里养息牧边外设置苏鲁克黑牛群牧营。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所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盛京祭祀黑牛,于盛京礼部所管旧游牧群,并养息牧新游牧群,孳生各色牛内,选出五百四十头,交奉天府所属州县变价,采买黑牛送至。另设黑牛群,牧放孳生,至千牛为定额,其新设黑牛群,即于新游牧旧游牧二群所设牧长委署翼领、领催、牧丁、闲散蒙古等,分派照管牧放。”之后,黑牛群定额为1000,分4群,设翼长1人,月食2两钱粮(月薪饷);其副翼长1人,牧长3人,均食1两钱粮。每一人管牛一群。此后,盛京祭祀所用黑牛即取之于此。 供应盛京三陵祭品是牧场的主要生产任务 清朝入关后,极其重视盛京三陵的祭祀,不但规定了祭祀的时间,而且规定了祭祀的官员,使盛京三陵祭祀的规格逐步提升,祭祀的时节日渐增多。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国初定,清明、孟秋望、冬至和岁暮(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年终,为四大祭)三陵大祭,一应礼仪,由部专司……福陵、昭陵忌辰(先辈去世的日子,旧俗这一天忌举行宴会或从事娱乐,所以叫忌辰),各总管官承祭。又定,十月朔祭三陵。万寿圣节祭福陵、昭陵,各总管官承祭;每月朔望,各掌关防官承祭。又定,寿康太妃、懿靖大贵妃园寝,于清明、孟秋望、冬至和岁暮,各掌关防官致祭。”到康熙帝时,明确规定盛京三陵四大祭的承祭官,由盛京将军、副都统四部侍郎内各选一人承祭。而乾

文档评论(0)

mliaojfangw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