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何谓“师道”8
1、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2、人人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常师”。 3、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 朱熹论师道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教育目的(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学习方法(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分段培养。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小学”以“教事”为主,即具体的行为训练,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规矩;“大学”以“教理”为主,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4、培养目标。国家有用之才,“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及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进一步指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读书为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有在于居敬而持志。” 论中国师道 文殊书院国学堂 何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教师 老师 师傅 何为“道”?“道”的本义就是道路、路径,即指“路径和规律”。 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知晓为师之道,领会从教之理,才能为人指路、引人入圣,否则就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 中国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万世师表”孔子。之后,历经世代名儒大师的阐发和实践,逐渐踩出一条“大路”,形成师道传统。下面,让我们沿着中国师道演进的轨迹,重温古圣先哲关于师道真知灼见。 一、古圣先贤的师道探索 孔子论师道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8月27~前479年4月11日农历2月11),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其一,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教育思想,即不应分贵贱、贤愚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突破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的教育种族界限。 其二,最早提出素质教育、学以致用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君子不器”(《为政》)。 其三,总结出因材施教、引导启发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述而》)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荀子·法行》 ) 孟子论师道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在继承孔子师道观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观点。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浩然之气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教育的任务:知耻、求放心、明人伦。 知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由博反约、诲人不倦。 孟子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