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响焦炭热态性质的因素
影响焦炭热态性质的因素
灰分对热性质影响(1)灰分对焦炭的影响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灰分中的SiO:、脉石等颗粒状岩石对其影响【 1;另一方面是灰分中的碱金属对其影响.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 随着原料煤中灰分含量增加焦炭的CO 反应性变大,反应后的强度变小。这是由于灰分中SiO:等颗粒状的岩石在高温情况下的热膨胀性与焦炭不同.导致以它们为中心产生放射性裂纹,使得焦炭与C0:接触面变大,加快反应速度
(2)灰分中的矿物质即是指煤中矿物质的氧化物.它包括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矿物质对焦炭在高炉内降解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对溶损反应的催化作用。使焦炭溶损反应加剧,反应后强度降低。另一条途径是矿物质可以直接与碳作用。如高炉内直接还原反应.TiC形成,钾、钠的层间化合物形成等【2j。Ad矿物质即是指煤中矿物质的氧化物,对焦炭的碳溶反应有催化作用,它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盐类。考虑全部的酸、碱成分后的校正酸碱指数:图1 灰分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图2 碱度指数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MBr_—Na20—+K—~O+C丽aO +Mg O+F:而e203+TiO一2+MnO (1)由图2可知,当碱度指数增大时,焦炭的CO:反应性也增大。而焦炭反应后强度逐渐降低。说明碱金属对焦炭的溶损反应主要起着正催化作用,它们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焦炭热性质,在生产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碱金属的含量。以便提高焦炭的热性质。2.2 煤化度指标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由图3可见。煤的挥发分与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单种煤的挥发分含量增大,焦炭的CO:反应性变大,反应后强度逐渐降低。尤其是挥发分含量在20%~24%之间的煤,其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较好。这是由于在炼焦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挥发分逐渐析出,挥发分含量越高,焦炭的孔隙越多或越大,使得焦炭的孔壁变薄及比表面增大,与CO 接触面增大,加快其反应速度。图3 挥发分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图4 镜质组反射率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是表征煤化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焦炭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图4可见。随着单种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的变大,焦炭的C0 反应性降低,而焦炭反应后强度逐渐变大。当在1.3~1.8之间时,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较好。2.3 粘结性指标对焦炭热性质影响图5表明。单种煤的粘结指数与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基本规律是随着单种煤的粘结指数的增大.焦炭的反应性降低,但反应后的强度却随之增大。
2.4 硫分对焦炭热性质影响由图6可见。原料煤中的硫分与焦炭热性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随着煤中硫分的增加,焦炭的热性质变好.表现在反应性降低,反应后强度增大。究其原因是焦炭中的硫以有机形式存在的,形成C—S—C键.加长了分子链还使分子间形成网状结构.加固了焦炭的结构。因此使得焦炭的热态性质变好∽呈rJ∽rJrJ图5 粘结指数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S“图6 硫分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李运勇I3]等人在其文章中也证实了硫化物的存在对焦炭的反应性有抑制作用。在H.C.Wikison的研究中.也认为煤中的硫也能使焦炭的反应性增加。由于实际生产中硫对后续的高炉生产会造成不便.所以还应控制硫的含量。3 建立数学模型3.1 焦炭Co:反应性预测模型影响焦炭热性质因素很多.主要的有原料煤的煤化度、粘结性指标、碱度催化指数等。本文选择了灰分、硫分、煤化度、粘结指数、碱度催化指数等指标进行不同组合,建立了焦炭CO 反应性指标预测模型。
表述如下:CR 15.722 51—0.4124A O.433 282V -0.215 19G+l44.025 9MBI’-7.747 84 d(2)= 一0.473 75,tvZ1.597 362,.=1.506 53,tc=1.927 17,tMB 4.187 902a=0.2, =1.363,I rAI所以认为 对CRI影响不大,可以从方程(2)中剔除.
于是有方程:CRI=1 1.276 79+0.480 049vd 6.059 04S0.229 99G+140.807 6MBr (3)R=0.94518,F::25.13384,s-2.435224当n=17。a=0.05。查相关系数R表和F分布表,
得R-0.641,F=3.01,所以该回归方程有95%的把握在一定范围内是可靠的,且在a=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CRI=7.313 158+0.622 57V 0.284 39G+147.058 3MBr (4)R=0.93 1 66,F-:28.491 65,s-2.603 278用 来代替 建立焦炭的co 反应性预测模型.得方程:CR 33.076 95—0.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