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木材干燥课程讲义
中国木材工业现状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以开始由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化;林业和木材工业的目标也开始由传统的以生产木材和木制品为主向可持续经营,向森林的生态、环境、社会和工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转化。木材工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将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资源、环境、入世和技术革命等重大问题。 1、我国木材工业面临的挑战 1.木材资源问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 ⑴国家决定1998年启动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于以往主要依靠消耗天然林资源而生存的传统木材工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 ⑵目前我国天然林面积8726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5.3%)。这些天然林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直接关系到各大流域及至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长江、黄河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安危,甚至对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涉及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等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及海南热带林区。 ⑷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有关地区和全国的生态环境将有极大的改善,并开始步入良性循环。我国森林覆盖率将有明显的改善: 1988年为 12.90%; 1998年为 16.55%; 2005年将为 18.20%; 2010年将为 19.40%。 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木材供需缺口总量扩大到5900万立方米。 ⑹我国木材工业的资源状况:速生人工林的木材、进口材以及代用材等。 代用材主要有:农作物纤维材料、沙生植物纤维材料、竹、藤材料、高分子纤维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 同一干燥室板材的厚度应当一致,绝对不允许厚度误差超过1cm的板材混装。 ⑤板材质量要求 材质好的堆在下部,材质差的堆在上部;当木料长度不同时,长材堆积在材堆的下部和两侧,短材应堆积在材堆的上部和中间,以保证材堆的稳定性。 ⑥材堆堆积时要求一端平齐,材堆两侧应整齐垂直,以利于循环气流沿材堆高度均匀流入。 ⑦材堆堆积时要预留检验板的放置位置; ⑧正确使用压铁 压铁规格一般为50×50×1000(mm×mm×mm)重量约为30kg,压铁的位置正对着隔条。各种树种、规格的板材需要压铁数量,可参考下表: 5.3干燥基准 干燥基准:在干燥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干燥阶段调节干燥室内介质的温度与湿度的参数表。 初含水率:对于密度适中的木材,试件的初含水率最好在50%以上;对于硬阔叶材中密度较大的木材,试件的初含水率不应低于45%,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b.试验设备: 恒温干燥箱;天平(电子称);卡尺等。 c.实验步骤: 首先从待干锯材中选择标准的弦切板,按要求制取六面刨光的标准试件。标准试件测得初重后,横立于温度为100±2℃的恒温箱内烘干。 针叶材最初每隔0.5~1.0小时观测一次,阔叶材每隔1.0小时观测一次,之后,每隔1.0~2.0小时一次.这段时间约持续6~8小时,当开裂开时愈合时,可将测试间隔延长至5~6小时或更长。当开裂达到最大程度时,测量开裂的程度,按以下规定和百度试验干燥特性分级标准表来确定初期开裂的等级。 初期开裂 内部开裂 长细表裂、端表裂:长度≥50mm,宽度2mm; 短细表裂、端表裂:长度50mm,宽度2mm; 宽表裂、宽端表裂:宽度≥2mm。 试件从含水率30%干燥到5%的干燥延续时间作为干燥时间分级的指标。) 随着试件的继续干燥,外裂会在一定程度上变小。直至试件烘到全干(约需30~80h),然后取出试件从中间锯断,测量截面变形和内部开裂程度,截面变形以材边厚度与材边邻近下凹处厚度之差表示,对照百度试验干燥特性分级标准表,看属于哪个等级;内裂程度按宽裂≥2mm,细裂2mm的规定,统计各种内裂的数量,按百度试验干燥特性分级标准表进行内裂分级。 举例(根据北林学报资料): 某针叶树种,其初含水率为65%,百度试验后干燥缺陷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知:该树种2.5cm厚板材的干燥基准(框架)为: 初期温度55℃; △t初=4.3℃(为方便查表取值为5℃); 末期温度83℃ 查含水率与干、湿球温度差的关系表(针叶树)得: W(%) t干(℃) △t(℃) t湿(℃) 60~ 55 5(4.3) 5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