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五单元全.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單元 諸子 第五單元 墨子 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奚說,怎樣解釋。 說,似亦可解作“悅”。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斯,則。 《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的,就顯露出醜來了。 “就顯露出醜來了”,不是老子的思想。首先,此解不是對原文的直解。其次,此解太常規化,而老子的思想往往是很深刻的。其三,此解與《老子》別的地方的思想不符。試比較: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四十一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第三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十八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第三十八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 《創世紀》: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裏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裏分為四道。……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 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長短相形 形,表現,顯現。 cf. 喜形於色。又,《戰國策·趙策三》:“趙王不悅,形於顏色。” 一本作“較”。……今人還有“相形見絀”的說法。 音聲相和 音,單音。聲,和聲 和聲:指同時發聲的幾個樂音的協調的配合 功成而弗居 猶下文(三)之“功成而不處”。居,處也。不居功:不因有了功而讓自己的心意長時間居處其中,以至整天把自己的功勞掛在嘴上,或“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無,指轂中空處。 此解蓋非。轂中空處與輻無涉。且轂中空處有軸實之,不得謂之“無”。與下文相參,“無”似當指車廂中空處(“三十輻共一轂”乃指製車過程之一部,而又以部分代指全過程)。 埏埴以為器 埏,以土和泥,揉和。 《字典》:埏,以水和土。 故有之以為利 利,實利。 義同“便”(cf. 便利)。《荀子·王制》:“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工師之事也。”楊倞注:“利,謂便於用,若車之利轉之類。”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張弓,把弦安在弓上。 《說文》:“張,施弓弦。”《字典》引此,然未對“施”作出合理解釋。據《字典》“設”條,“施”與“設”為同源字,《說文》“設”訓施陳。(cf. “設施”)《史記·韓世家》:“施三川而歸。”張守節《正義》:“施猶設也。”段注:“張、弛本謂弓施弦、解弦。”《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工人張弓也,伏檠(《说文》作“?”,正弓弩的器具。)三旬而蹈弦,一日犯机。” “張弓”的另一用法:《三國演義》第2回:“玄德張弓一箭,正中孫仲,翻身落馬。”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 此增字為解,應儘量不用。 什器:日常生活用具。《史記·五帝紀》:“(舜)作什器於壽丘。”《索隱》:“什,數也,蓋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為數,猶今云什物也。” “什伯(佰)之器”當為“多種器物、用具”之義。 莊子 莊子(約369—286 BC)名周,戰國時蒙(宋地,宋286 BC亡於齊)(在今河南商邱縣)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和孟子(約372—289 BC)同時或稍後。 莊子認為一切事物經常在變化著,人對這種變化是無可奈何的,只有服從。因此他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鬥爭。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連人的認識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質的差別,說什麼大小、貴賤、壽夭、生死、是非、善惡、得失、榮辱等都是一樣的,要求人們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飄渺的境界中逍遙漫遊。他極力否定現實,主張消極地逃避現實,脫離社會。在政治上,他反對人間的一切措施,要求社會毀掉一切文明,回到最原始的時代。 胠篋 則並與符璽而竊之 符:國君傳達命令或徵調兵將用的憑證,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偽(cf. 符合)。《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史記魏公子列傳》: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與”或為衍文 故逐於大盜 逐,追隨。 屈原《九歌·河伯》:“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王逸注:“逐,從也。”《史記·匈奴列傳》:“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後人謂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如是則“逐”為及物動詞,“逐於大盜”為被動語態,“為大盜所

文档评论(0)

iri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