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应用1.1.1 计算机的发展史 1.计算机的产生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取名ENIAC (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英文缩写)。该机重达30吨,功耗150?千瓦,占地170平方米,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其运算速度为5000次/秒。按照设计者的初衷,从计算工具的意义上讲,电子计算机ENIAC不过是人类传统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尺及机械计算机等)在历史新时期的替代物。 计算机ENIAC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是它的存储容量小,只能存20个字长为10位的十进制数,所以只能用线路连接的方法来编制程序,每次解题都要依靠人工来改变接线,准备时间大大超过实际计算时间。 在研制ENIAC的同时,以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为首的研制小组提出了“存储程序控制”的计算机结构。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 计算机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 (2)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3) 存储器线性编址,按址访问其单元,单元的位数固定。存储器用来存放指令和数据。 (4) 指令在存储器中按其执行顺序存储。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程序计数器指明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冯·诺依曼对计算机界的最大贡献在于“存储程序控制”概念的提出和实现。60年来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就其结构原理来说,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仍建立在存储程序概念的基础上。符合存储程序概念的计算机统称为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出现了一些突破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统称为非冯结构计算机,如数据驱动的数据流计算机,需求驱动的归约计算机和模式匹配驱动的智能计算机等。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计算机时代,引发了一场由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信息化社会的新技术产业革命浪潮,从此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计算机问世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飞速发展,已由早期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在信息社会中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的具有强大信息处理功能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2.计算机的分代 计算机发展史的分代,通常以计算机所采用的逻辑元件作为划分标准。计算机发展迄今已经历四代,目前正向新一代计算机过渡。 (1)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6年):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元件。存储器早期采用水银延迟线,后期采用磁鼓或磁芯。编程语言使用低级语言,即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第一种高级语言FORTRAN于1954年问世并开始初期应用。 由于采用电子管,第一代计算机的体积大,耗电多,价格贵,运行速度和可靠性都不高,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7~1964年):开始采用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具有体积小,寿命长,开关速度快,省电等优点。内存主要采用磁芯存储器,外存开始使用磁盘。这个时期,计算机的软件也有很大发展,操作系统及各种早期的高级语言(COBOL、FORTRAN、BASIC等)相继投入使用。 由于采用了晶体管,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小,运算速度及可靠性等各项性能大为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已由科学计算拓展到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等领域。 (3)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5~1970年):开始采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沿用多年的磁芯存储器。这一时期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可将数十个、成百个分离的电子元件集中做在一块硅片上,集成电路体积更小,耗电更省,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这使得第三代计算机的总体性能较第二代计算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时期,计算机的设计出现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局面,软件技术也日趋完善,计算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4)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0年以后):开始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是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这个时期是计算机发展最快、技术成果最多、应用空前普及的时期。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电子元件的集成度,而且可将计算机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集中制作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第一代微处理器以及以它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在美国问世。微型计算机的“异军突起”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为第四代计算机的一个机种,微型计算机以其机型小巧、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性能完善等特性赢得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单片机、便携式微型机(膝上机、笔记本电脑等)、超级微型机等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的多媒体PC(PC即个人计算机,是微型机的一个大类)也日益普及。 第四代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可靠性及性能价格比等诸多方面都是前三代计算机所不能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SY_T 7494-2020 油气田用起泡剂实验评价方法.pdf VIP
- 人机工程学函授真题201307.doc VIP
- 人机工程学复习题人机工程学复习题.doc VIP
- 海信模块机-Hi-Mod模块化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低温强热系列.pdf VIP
-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docx VIP
- WABO CRETE Ⅱ弹性混凝土在桥面铺装层维修中的应用.pdf VIP
- BS EN 12516-2-2014 工业用阀门 外壳设计强度 第2部分:钢制阀壳的计算方法(中文版).pdf
- 人机工程学应用 自考课程大纲.pdf VIP
- 前台接待流程.pptx VIP
-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方案.pdf VIP
文档评论(0)